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山东大学“纳固智韧”实践队走进C-FAIR ——在AI前沿触摸科技温度,于学科交叉处体悟人文厚度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7月16日,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纳固智韧”创新创业实践队走进山东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C-FAIR),在软件学院研究生赵阳的带领下,零距离体验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康养的前沿成果,感受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温度。

  山东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合影 马元博摄

从“看得见”到“摸得着”

  “以前只在论文里见过的fNIRS,今天亲手戴上了。”队长马元博戴上便携式fNIRS头环,屏幕上实时跳跃的脑血氧曲线,让课本里的专业术语瞬间鲜活。据介绍,该设备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的血氧变化,可为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脑疾病的早筛与评估提供客观指标。

  在下肢康复训练区,一套基于fNIRS与VR的上肢康复系统同样吸睛:患者佩戴头环后,系统可根据脑功能状态动态调整虚拟场景难度,实现“脑机协同”的个性化训练。队员现场模拟“抓取小球”,仅靠意念即可驱动虚拟手臂完成动作,“像给大脑做了一场温柔的复健”。

  团队成员体验fNIRS头环 马元博摄

  最具未来感的当属融合大模型的AR引导康复机械臂。当队员戴上AR眼镜,机械臂即刻化身“康复助教”,实时纠正抓取轨迹,并在镜片上投射下一步动作提示。赵阳介绍,大模型让机械臂“认识”患者、预判意图,使康复训练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交互”。此外,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疲劳识别设备,可秒级捕捉面部微表情与眼动特征,已在长途驾驶、高危作业等场景试点应用,默默守护“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从“会用”到“会问”

  “临床落地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数字孪生怎样与医院HIS系统打通?”体验结束后,队员们把赵阳围成一圈,抛出十余个“刁钻”问题。从ChatGPT的技术内核到数字图像处理在康复评估中的迁移学习,话题不断跳跃,却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技术如何真正惠及患者。

  “工科生不能只懂造机器,更要理解医生和患者的需求。”赵阳的回答让队员王嘉禾印象深刻。土建学院学生此前较少接触医疗场景,此次跨界交流让大家意识到:智能康养不是“AI+医学”的简单叠加,而是“需求—技术—场景”的螺旋迭代。

  团队成员与学长赵阳交流 马元博摄
 

从“感受温度”到“传递温度”

  夕阳透过玻璃幕墙,照在队员记录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上。一次参访,让“人工智能”不再是热搜上的热词,而成为青年心里“可以为之奔赴的事业”。

  “科技创新的终极意义,在于为人类发展保驾护航。”正如队员在日志中所写,山东大学的沃土上,一代代学子正把论文写在大地,把算法变成关爱,用青春与专业特长为社会发展贡献“山大力量”。

作者:贾玺钰    来源:山东大学“纳固智韧”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古韵新生探东篱,青春脚步丈量桂剧传承路
  • 山东大学“纳固智韧”实践队走进C-FAIR ——在AI前沿触摸科技温度,于学科交叉处体悟人
  • 油茶铺金路 乡野聚新力
  • 油茶铺金路 乡野聚新力
  • 2025年7月10日,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惠耕沃野·链韧湘乡”乡村实践调研团走进衡南县普贤村,深入探访当地油茶基地。
  • 07-16
  • 长安大学赴贵州毕节“到祖国需要的黔方,传长大心火的书声”实践队——准备工作及出征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