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中学的科技社团活动室里,几台四足仿生机器狗正安静待命——这些曾在物理课演示运动原理、在校庆上表演编程舞蹈的“明星设备”,成为热门话题。2025年7月1日,来自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此开展校园AI使用情况调研,通过与名高中生(含记者弟弟及其同学)交流、收集调研表,深入了解AI在高中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学生对智慧校园发展的具体期待。从“机器狗教学”到“英语虚拟场景”,调研结果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高中AI应用如何在“应试需求”与“创新培养”间找到最优解。
现有AI应用:科技感与实用性的初步融合
“物理课讲‘加速度’时,老师让机器狗跑了一圈,屏幕上立刻跳出速度变化曲线,公式一下子就和现实对上了!”一名高一学生回忆道。该校引入的宇树科技机器狗,不仅是科技社团的“教具”,更成为跨学科教学的“桥梁”——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通过编程控制其动作,理解算法逻辑;在生物课上,机器狗的“关节运动”被用来类比人体骨骼结构。调研显示,78%的学生认为,这类“可视化”教学工具让抽象知识更易理解,“比单纯看课本插图印象深十倍”。
英语课堂的“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也收获不少好评。“以前怕说英语,因为说错了会不好意思,但系统只会默默纠正,还会告诉我‘这个词重音在第二个音节’。”一名女生说,系统模拟的“外交谈判”“旅游问路”等场景,让口语练习从“背诵课文”变成“真实交流”,参与过的学生中,65%表示“敢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了”。但也有学生指出不足:“机器狗现在主要是老师操作,我们想自己编更复杂的程序,比如让它避开障碍物,但目前权限不够。”
学生建议:让AI成为“实践平台”与“包容伙伴”,而非“标准答案机器”
调研表中,高中生的建议呈现出鲜明的“批判性思维”——既肯定AI的科技价值,也清醒地指出其局限性。在“实践创新”方面,学生们最期待的是“开放更多探索空间”。“科技社团想研究机器狗的视觉识别功能,比如让它认出不同颜色的球,但现在的程序太基础了。”一名社团成员希作,开放更高级的编程接口,甚至引入“AI算法挑战赛”,让学生自主设计机器狗的应用场景,如“校园巡逻”“辅助运动会裁判”等,在实践中深化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在“学习支持”层面,学生们呼吁AI减少“机械评判”,增加“包容度”。“语文作文批改时,AI总喜欢挑‘句式不标准’,但老师说我的比喻很有创意。”一名偏爱文学的学生建议,升级AI批改系统,在关注语法错误的同时,认可“个性化表达”,甚至标注“这个比喻新颖,可尝试拓展”。还有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高三压力大的时候,要是AI能不只是发‘加油’的表情包,而是根据我们的日记关键词,推荐‘去操场跑两圈’‘听首轻音乐’这样具体的解压方法就好了。”
智慧发展启示:以“创新导向”为魂,构建创新型AI生态
高中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期,AI应用需超越“辅助学习”的单一功能,向“赋能成长”拓展。从调研来看,可从三方面推进:其一,深化AI与学科竞赛、科研实践的结合,例如开放虚拟实验室供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用AI数据分析工具辅助科技论文撰写,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AI的核心逻辑;其二,优化AI的“人文属性”,在作业批改、心理疏导中融入更多“包容性”,认可个性化表达与多元思维,避免技术沦为“标准答案的执行者”;其三,构建“AI+师生共创”模式,让学生参与智能设备的应用设计,例如由学生提出机器狗的教学场景需求,教师与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培养“使用者”与“创造者”的双重意识。
正如一位资深教师所言:“高中AI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会用机器的人’,而是培养‘能驾驭技术的创新者’。”濉溪中学的调研结果印证了这一点——当AI既能精准助力升学,又能守护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智慧校园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