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7月8日至12日,教师教育学院“红途引航”红色文化研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赴邢台市宁晋县开展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从乡村振兴现场到红色教育基地,从县域中学课堂到乡村助老服务,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土,以行动传承精神,上好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
7月8日上午,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桥,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海霞,团委书记印宏敏与实践队成员一起,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旗帜高扬,誓言铿锵,师生们满怀期待踏上实践征程。
(一)黄儿营研学:扎根乡村沃土,传承红色师魂
步入黄儿营村史馆,仿佛翻开一部村庄的奋斗史。斑驳的犁耙、古旧的陶器、久远的风琴整齐陈列,每一件老物件都带着时光的温度。而玻璃展柜里熠熠生辉的电缆样品,则勾勒出“电缆之乡”的崛起轨迹。在新老物件的碰撞中,队员们读懂了黄儿营人“敢闯敢干、守正创新”的乡村振兴密码。


黄儿营红色文化园里,复刻的革命场景触手可及。沿着红色甬道前行,一大会议的煤油灯、南湖红船的木桨、古田会议的会场复原场景……让党的成长脉络变得可感可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复原处,大家围坐红椅,齐声高唱《团结就是力量》。队员们深刻感悟道:从苦难到辉煌,每一步都浸着奋斗的汗水。

(二)宁晋七中行:匠心承师道,知行育新苗
实践队前往宁晋县第七中学开展交流学习活动。校长郑志泽等校领导及河北师范大学校友代表为实践队举行欢迎仪式。郑校长介绍了学校“业精于勤,志达于正”的校训及办学理念,其与宁纺精神一脉相承,旨在培养勤劳肯干、品行端正的学生。
队员们走进课堂开展问卷调查和学法指导,现场互动频繁,笑语不断,生动传递出教育交流的温度。在与师大校友的深度交流中,前辈们结合从师大求学走向七中讲台的经历,分享了初登讲台的忐忑、深耕教学的坚守。让队员们深刻感悟到:师范生的成长,既要筑牢理论根基,更要扎根基层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锤炼育人本领。



(三)乡村散暖光:用行动守护“桑榆晚晴”
实践队来到宁晋县柏房村低保特殊老人家中,开展爱心助老活动。队员们分工协作,从卧室床铺整理到厨房油污擦拭,从屋檐蛛网清扫到墙角杂草清除,近5个小时的汗流浃背后,整个小院被打扫得窗明几净,有了家的味道。
劳作间隙,大家围坐老人身边,听其讲述乡村变迁,与其闲话家常,欢声笑语驱散了老人的孤寂,温情互动也引得村书记和围观村民频频点赞,称赞“大学生娃娃们能干又贴心”。队员们用行动证明,青春的价值在于对身边人的温暖守护。


(四)孤碑映丹心:以追思传承“英烈之志”
在村民陈大哥的指引下,实践队来到一处特殊的墓碑前,没有烈士陵园的恢弘,没有群墓环绕的肃穆,仅一块简朴的石碑矗立在田埂旁,这便是抗日烈士陈路杰之墓。“抗战时期19岁的陈路杰在传递情报途中不幸被捕,遭日军酷刑仍誓死不屈,最终被残忍杀害……英雄从不论大小,每一份牺牲都不该被遗忘。”陈大哥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队员们缓缓上前擦拭碑上的浮尘,敬献鲜花、鞠躬默哀,在肃穆中感悟英雄的伟大。


实践总结会上,队员们回顾宁晋之行,从黄儿营村史馆的奋斗印记、红色文化园的精神洗礼,到宁晋七中的教育交流,再到柏房村助老的温情与英烈墓前的追思,都在诠释“扎根”与“传承”的深意。大家纷纷表示,将把实践所得融入未来教育事业,以青春之力续写红色师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