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盐田寻古:探访千年晒盐技艺的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7月17日午后,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小分队成员们来到花岙岛,踏上花岙岛,开启了一场关于千年晒盐技艺的深度探访。小分队深入这个非遗体验基地,围绕晒盐技艺探索、盐农精神感悟、研学活动开展与盐场实地体验,开启了一场“探寻千年晒盐技艺”的文化探访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晒盐技艺科普馆前的合影
  盐艺溯源:解码千年智慧
  “我们这的盐是纯天然的手工晒盐,这晒盐技艺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晒盐技艺科普馆的讲解员指着场馆内的盐场模型向小分队的成员们介绍道。花岙盐场作为浙江省最后的海盐盐场,仍然延续着最传统的晒盐方式。为让到访者深入了解盐场的构造以及晒盐技艺,讲解员带着小分队成员们走过模拟的晒盐流程,耐心地讲解着晒盐的每一步工序:从海水的引入,到露天卤缸中的自然蒸发,再到地下卤缸的结晶,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
图为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盐场构造与晒盐流程
  匠心坚守:盐农的星夜劳作
  通过视频,小分队成员们亲眼目睹了盐农们辛勤收盐的场景。凌晨两点,整个花岙岛还在沉睡,盐农们却已在田头的灯光下紧张地收盐。“收盐不见太阳的,见太阳收盐说明产量和质量都有影响了。”晒盐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老徐坦言道。为保证海盐的产量和质量,老徐和盐农争分夺秒,他们必须抢在天亮前,把盐全部收上岸。越垒越高的盐堆,不仅是盐农们辛勤劳动的见证,更是他们对古法晒盐技艺坚守的执着体现。盐农们的故事让小分队的成员意识到,这份看似简单的晒盐技艺背后,承载着无数盐农世代的汗水与智慧,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坚守。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介绍花岙盐场的纪录片
  文化传承:创新研学体验
  谈及关于晒盐技艺的研学活动,讲解员热情地介绍道:“如果天气好,我们会组织学参观者先参观场馆,随即带他们去盐场实地感受,还会教他们如何打盐花和收盐;天气不好,我们会组织参观者做做手工,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晒盐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晒盐技艺,感受到这项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同时能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晒盐技艺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讲解员研学活动的相关内容
  盐田寻踪:触摸非遗印记
  走进花岙盐场,连片的盐田在阳光下铺展成晶莹的画卷。盐田被规整地划分成块,卤水在其中静静蒸发,边缘已凝结出细碎的盐粒。小分队成员们不禁为盐场的规模所惊叹着。“这一千多亩盐田,只有40多位盐农在此生产工作,他们的工作量得多大啊!”小分队成员汪同学感叹道。小分队成员们沿着盐田边缘缓缓行走,脚下的泥土散发着海水的咸香,仿佛能感受到千百年来盐农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历史。他们仔细观察着盐田的结构,探讨着卤水蒸发的原理,对晒盐技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片盐田中,小分队成员们不仅见证了晒盐技艺的古老与智慧,更感受到了盐农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这份感悟将伴随着他们走出盐田,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印记。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花岙盐场
  夕阳西下,调研活动圆满结束。从科普馆的理论学习到盐田的实地探访,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传统晒盐技艺的文化价值。这项凝聚着海洋智慧的非遗技艺,正在传承人的坚守和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小分队将继续探寻非遗文化的足迹,为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作者:叶可可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轨行齐鲁,绿动未来”实践团调研济南地铁1号线
  • 海南大学学子深入冯家湾渔业产业园解码自贸港青年科学家精神密码
  • 重庆永川松溉镇:非遗油纸伞,在祖孙传承与夫妻协作中延续匠心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