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追寻红岩足迹 传承青锋之志——重庆大学红岩青锋实践团周公馆与人民大礼堂实践行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摘要:7月13日,重庆午后暑气未消,重庆大学红岩青锋实践团5名成员踏着热浪走进周公馆(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继而探访重庆人民大礼堂。通过实地溯源红岩精神孕育的历史现场,青年学子在斑驳的历史印记中触摸信仰的温度,于时代地标中感悟精神的传承,进一步坚定了以青锋之姿践行红岩精神、勇担复兴使命的决心。
步入渝中区中山四路的周公馆,青瓦灰墙的小楼静静矗立,墙面上“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推开斑驳的木门,穿堂风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一楼展厅内,玻璃展柜里陈列的周恩来同志用过的公文包边角已磨出毛边,里面静静躺着泛黄的《关于南方局工作的指示》手稿复印件,字迹遒劲有力,字里行间满是“皖南事变”后坚守统战阵地的坚毅。

 
周公馆馆内场景
“这张书桌就是当年周恩来同志接待民主人士的地方。”队员刘佳依俯身看展牌介绍,指尖轻触复原场景中木质书桌的纹路,心里忽然明白,所谓团结,原是这样在书桌旁一点点焐热的。
在二楼周恩来办公室旧址,煤油灯、旧电话机与墙上悬挂的《国共合作抗日形势图》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实践团成员围站在“南方局大事记”展板前,队长赵蕴涵指着1941年的记录说道:“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下,南方局同志‘勤业、勤学、勤交友’,把红岩精神化作无形的纽带,这种在逆境中求存、在斗争中求进的智慧,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
 
队员熊立英参观周公馆设施
实践团党员在周公馆内的“红岩精神永放光芒”主题墙前集结,面向鲜红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的铿锵誓言仿佛还回荡在小楼里,与窗外的蝉鸣交织,就像在与八十余年前在这里奋斗的先辈们隔空对话。
转赴重庆人民大礼堂时,午后阳光洒满这座融合了中式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建筑。仰头望去,穹顶如苍穹般恢弘,廊柱上的浮雕“巴渝儿女奋斗图”记录着新中国成立后重庆人民建设家园的场景。讲解员介绍,大礼堂1954年建成时,正值国家百废待兴,建设者们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劲头,用本地建材筑就了这座地标,而这种精神,正是红岩精神在和平年代的延续。
“你们看这组数据——当年3000多名工人轮流作业,没有大型机械就靠肩挑手扛,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建设。”队员熊立英指着智慧导览屏上的老照片感慨,“从周公馆的‘坚持抗战’到人民大礼堂的‘建设祖国’,红岩精神从来不是停留在历史里的符号,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力量。”
在大礼堂内的“红岩精神与重庆发展”特展区,实践团成员驻足良久,不少人在研学手册上写下:“红岩精神,既是危难时的不屈脊梁,也是盛世里的奋进坐标。”
傍晚时分,夕阳为建筑镀上金边,实践团结束今天的实践之程。队长赵蕴涵在总结时说:“周公馆让我们读懂了红岩精神的‘根’,人民大礼堂让我们看到了红岩精神的‘芽’,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精神的‘传火者’,让青锋之志在复兴之路上永不褪色。”
此次实践,团队不仅在历史现场中深化了对红岩精神“坚定信念、团结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核心内涵的理解,更在时代地标中明晰了传承的方向。正如成员黄若涵在感悟中所写:“红岩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种永远生长的力量——过去,它支撑先辈们走出苦难;今天,它指引我们走向未来。”
 
重庆大学红岩青锋实践团
记者:林丽娟
拍摄:林丽娟
2025年7月13日
作者:林丽娟    来源:重庆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追寻红岩足迹 传承青锋之志——重庆大学红岩青锋实践团周公馆与人民大礼堂实践行
  • 青春力量润基层,多元实践促活力
  • 青春力量润基层,多元实践促活力
  • 山东理工大学“循梦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7日在齐悦国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从旁听网格员会议到创作反诈情景剧脚
  • 07-18
  • 青春无限志愿服务队在青龙泉小学开展特色历史课堂 ——“红领巾”牵手“考古铲”,探寻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