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马鞍山大剧院志愿记:在烟火与星光间穿行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七月五日的黄昏,夕阳斜斜漫过马鞍山大剧院的玻璃幕墙,我攥着发烫的志愿者证件,跟着队伍穿过后台走廊。红马甲的布料蹭过皮肤,带着新衣服的褶皱感——这是我和这座剧场故事的开始。
  
  一、烟火里的责任:志愿是无数个“此刻”的拼图
  
  (一)入场:在问号与感叹号间奔走
  
  歌剧厅双号入口的大理石墙面泛着冷光,我挺直腰板站岗,却在第一个观众靠近时慌了神。是位抱着孙女的老奶奶,颤巍巍递过票:“姑娘,我眼神不好,这‘7排12座’咋找呀?”我突然想起培训时学的“三确认”——先看楼层、再对排号、最后定位座位。搀着老人上坡时,她裤脚蹭到我手背,带着傍晚的潮气,却比空调风更让人踏实。
  
  更惊险的是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在人群里哭着找妈妈。我蹲下来时,闻到她发间的草莓香,刚掏出纸巾,就见一位女士挤过来,手机还攥着没打完的求救信息。后来才知道,她们是第一次来剧院,妈妈去买水的工夫,孩子就被人群冲散了。“以后别让孩子离开视线呀。”我轻声提醒,却被女士反过来感谢:“你们在,我们才敢放心。”
  
  甚至有位外国留学生,举着票用英语问“Even-numberedentrance?”我磕磕绊绊用学过的词汇解释,他听完笑着比了个“OK”,阳光透过玻璃落在他肩头,那一刻突然懂了:志愿的语言,有时不用流利,只要真诚。
  
  (二)中场:暗处的眼睛与双手
  
  幕间休息的十分钟像被按下快进键。有观众突然头晕,我们立刻推来轮椅;有孩子把爆米花撒了一地,我和另一位志愿者蹲下来,他拿着小扫帚学扫地,仰头说“姐姐,我以后再也不乱扔啦”;还有位阿姨举着手机求助:“能帮我和舞台拍张合影吗?我女儿在外地,想给她看看。”我们举着手机找角度,身后传来其他观众的笑声:“这张好!把灯光都框进去啦!”
  
  后台通道里,演员们擦着汗路过,道具组忙着调整渔村布景的绳索——原来台上的“风平浪静”,全靠台下人在暗处拉紧每一根线。我突然明白,志愿和剧场一样,光鲜留给舞台,坚守藏在幕后。
  
  (三)散场:在褶皱里捡拾故事
  
  最后一位观众离场时,剧场的红光暗下去,我们的工作才真正开始。弯腰捡垃圾时,指尖触到一张被踩皱的纸条,展开是铅笔字:“今天陪妈妈来看戏,她哭了三次,我第一次发现她的白发这么多……”字里的褶皱和泪痕,让我攥着纸条发怔。
  
  归位座椅时,左边的志愿者突然喊:“看!这里有个发夹!”是个珍珠发卡,在红色椅面泛着光。我们把它和纸条一起交给工作人员,仿佛在传递一串无声的故事——原来散场后,剧场里还藏着这么多未说出口的情绪。
  
  那天最后,我们二十多个志愿者分成四组打扫,有人哼起话剧里的插曲,有人笑说“今天走的路能绕剧场三圈”,空荡荡的观众席里,回音把疲惫都泡软了。
  
  二、星光下的震撼:舞台击穿平凡的瞬间
  
  志愿服务的间隙,我总忍不住偷瞄舞台——那些被聚光灯点燃的时刻,像流星划过烟火缭绕的夜。
  
  (一)渔村布景:旧物里的时光密码
  
  话剧《潮音》(化名)的渔村场景太逼真:旧船的木板裂着缝,边缘刻意做了海风侵蚀的斑驳;竹椅上的藤条磨得发白,仿佛真被老渔民坐了几十年;最绝的是那盏煤油灯,玻璃罩里的“火苗”竟会随着演员的动作摇晃——后来才知道,道具组为了这盏灯,研究了老渔民的生活习惯,连灯芯颤动的频率都反复调试。
  
  演员的台词带着本地口音,吵架时的方言骂骂咧咧,和解时又突然哽咽。有一幕老两口坐在桌前,爷爷给奶奶盛汤,手却抖得厉害,汤洒在桌上,奶奶默默擦干净,两人没说一句话,台下却传来压抑的抽泣——原来最戳人的戏,藏在不用台词的细节里。
  
  (二)红雾骤起:一秒点燃的情绪风暴
  
  20:46分,舞台突然被红色吞没。浓烟里,两个演员撕心裂肺地挣扎,像是被命运推搡的困兽。灯光从刺眼的红,渐渐褪成血色的暗,背景音里的浪涛声突然静止,整个剧场仿佛被按了静音键。我站在侧门,看见第一排的大叔攥紧了拳头,后排的姑娘用纸巾捂住嘴,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红雾散尽时,掌声像潮水般涌来,却又突然戛然而止——演员谢幕时,有人发现他们的衣服上还沾着“烟灰”,那是特效组用特殊材料做的,摸起来像粉末,却不会弄脏皮肤。原来所谓“震撼”,不过是无数人在幕后死磕细节,才让台上的一秒钟,成了观众心里的一辈子。
  
  (三)观众群像:眼泪与惊叹里的共鸣
  
  我见过穿西装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录下演员谢幕的瞬间,嘴角还挂着没擦的泪;见过白发苍苍的老人,拉着同伴说“这戏里的苦,我年轻时也熬过”;更见过孩子睁大眼睛,拽着妈妈的衣角问“他们是真的在吵架吗”。
  
  散场时,一位妈妈蹲下来教女儿:“以后看演出,不能随便说话哦。”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却在转身时模仿起演员的动作——原来艺术的种子,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落进心里的。
  
  三、烟火与星光的回响:志愿之外的生长
  
  七天志愿结束,红马甲上的褶皱被磨平,我心里的褶皱却被一一撑开,露出新的纹路。
  
  (一)沟通:从“怕开口”到“会倾听”
  
  以前在人群里说话会发抖,现在却能笑着问观众“需要帮您找座位吗”。有次遇到位聋哑人,他指着座位号打手语,我急得冒汗,旁边的志愿者姐姐却掏出手机,打字问“您是要找11排3座吗?”原来沟通的本质,不是说得多好,而是让对方“接收到”。
  
  那个傍晚,我学会了观察:老人问路时要放慢语速,年轻人更在意效率,孩子需要蹲下平视——世界的声音有千万种,志愿教会我用眼睛和心去“听”。
  
  (二)奉献:双向的光,照亮彼此
  
  有位观众散场时塞给我一颗薄荷糖:“看你们站了一晚上,润润喉。”糖在掌心化出凉意,却让心里发烫。更难忘的是话剧里的某个瞬间,当舞台上的老渔民说出“人活着,总得有点盼头”,我突然鼻酸——原来被艺术打动的人,会更想把这份温度传递给别人。
  
  以前以为“奉献是牺牲”,现在懂了:当你为别人撑伞时,自己也会站在阴影里的光里。
  
  (三)艺术:从“遥远的星”到“脚下的泥”
  
  后台探秘时,我看见道具师拿着砂纸打磨新做的木箱,木屑落在他的工装裤上;演员们卸妆时,额头的汗珠顺着皱纹滑落,黑眼圈里藏着疲惫。原来那些“闪闪发光”的角色,都是凡人用血肉之躯撑起来的。
  
  现在路过剧院,我不再觉得它是“高冷的殿堂”——它装着普通人的哭与笑,藏着志愿者的汗与歌,连座椅缝隙里的灰尘,都沾着生活的烟火气。
  
  离开时,我又经过歌剧厅的双号入口,大理石墙面映着暮色。红马甲早已脱下,可那些弯腰捡垃圾的时刻、观众眼里的光、舞台上的红雾,都成了身体里的一部分。
  
  马鞍山大剧院的志愿经历,就像一场烟火与星光的相遇:烟火是脚下的责任,踏实又具体;星光是头顶的艺术,浪漫又辽阔。而我,在这场相遇里,终于明白——最动人的故事,永远发生在“真实的人”与“发光的梦”之间。
作者:大学生网报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折”出万千模样,“叠”出创意巧思
  • 马鞍山大剧院志愿记:在烟火与星光间穿行
  • 拼音总动员!红领巾小课堂第三课助力推普兴乡
  • 湖州师范学院 | 聚焦跨学段教师适配,探索教育资源优化新路径
  • 反诈创作予警示,青春聚力护民安——山理工学子创作反诈情景剧脚本
  • 青春视角察治理,实践深耕悟民生——循梦实践团旁听网格会议探基层
  • 艺路同行绘新景 党心共筑践初心
  • 艺路同行绘新景 党心共筑践初心
  •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在南粤大地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根据《广东
  • 07-18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