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以新时代新青年的视角探索发掘乡村振兴中的事例典范,7月12日至15日,长安大学赴延安富县“铸魂砺志,拓稻兴乡”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革命圣地延安,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探寻直罗镇水稻产业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田间地头摸实情,产业现状渐清晰
7月13日,实践队跟随村支部副书记肖斌锋,了解了当地支柱产业——水稻种植的基本概况。在水稻种植区,队员们详细询问了种植规模、品种改良及技术应用等情况。胡家坡村现有水稻种植面积达2100亩。肖斌峰介绍,村集体正计划试点“稻鱼、稻蟹、稻鸭共生”生态种植模式,但受资金短缺和技术人才不足影响,项目推进较为迟缓。实践队员与村干部就品种优化、市场对接等问题深入交流。

村头户里察实况,稻业现状渐明了
7月14日,队员们走访农户时发现,村里劳动力以60岁以上老人为主,青壮年外流制约了规模化种植;农产品多以原料形式销售,深加工环节缺失导致附加值不高;同时,水稻销售渠道较窄、知名度偏低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调研既明确了胡家坡村水稻产业在品种升级、基础技术落地方面的优势,也凸显了劳动力结构失衡、产业链不完善等短板,为后续与乡镇干部的座谈奠定了针对性基础。

座谈共商破局策,青春智慧献乡村
7月15日,实践队体验了胡家坡田园综合体,对胡家坡村“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座谈会上,队员们与乡镇干部围绕水稻产业,从种植技术到市场销售展开全面探讨。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队员们积极提问,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建议,助力拓展水稻销路、提升产业活力。例如,进行人才引进政策,将电商直播等新兴销售模式通过年轻人引入到田间地头。村支部书记赵玉亮提出将对胡家坡大米的品质进行分级,打响品牌。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技术和资金,更需要年轻人满怀热情与责任扎根基层。未来,实践队将与胡家坡村保持长期联系,将短期实践转化为持久责任,让青春力量持续助力乡村振兴,让红色土地上的稻作产业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