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了井冈山这片红色热土,以“现场教学”和“实践体验”为载体,在革命旧址中触摸历史脉络,在精神传承中筑牢理想根基。实践团深入井冈山坝上村,开展“红军的一天”沉浸式研学活动。在急行军体验、红军餐制作中感悟军民鱼水情,更通过访谈革命先烈李筱甫同志之孙李祖芳老师,聆听了一段尘封却闪耀的革命往事。李筱甫同志的无私奉献,不仅是井冈山斗争的鲜活缩影,更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他的事迹,穿越百年时空,在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实践中焕发出不朽光芒。
井冈山上的深情守护
1928年,井冈山革命斗争正处艰苦卓绝之际。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转战至坝上村,因伤在此休养。坝上村村民李筱甫同志,一位朴实的农民,却以非凡的担当守护了革命火种。当时,毛委员伤势严重,李筱甫同志主动安排房间供其养伤,不仅每日悉心照料,还从存粮中挤出药品和食物,确保毛委员恢复健康。李筱甫同志常说:“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帮红军就是帮自己。”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他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信仰。在毛委员伤愈离开坝上村时,李筱甫同志做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决定:他将家中的一匹白马、650块银元、20担菜籽和36担稻谷,全部无偿赠予工农革命军。这些物资,成为步云山练兵场的重要后勤保障,支撑了红军在敌后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这份奉献,非为名利,而是源于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李筱甫同志深知,每一粒粮食、每一块银元,都是革命火种的燃料。

李祖芳老师在为实践队员讲述红色故事 崔科凡 摄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荆竹山雷打石前宣布“三大纪律”,其中“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训诫,正是对红军廉洁本色的奠定。李筱甫同志的捐赠,恰恰是这一纪律的生动践行。他从不索取回报,只将支援革命视为本分,这种精神,在井冈山斗争中熠熠生辉。李筱甫同志的行动,不仅是物资的支援,更是信仰的传递。他用自己的奉献,诠释了“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誓言。
在坝上村的农家院落,实践队员们围坐在李祖芳老师身旁,聆听这段家族记忆。李祖芳老师身着朴素布衣,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声音哽咽地讲述祖父的故事。他回忆道:“祖父常说,红军和百姓是一家人。当年那些物资,虽耗资巨大,却换来了革命的曙光。”实践队员们屏息凝神,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这一幕,成为实践团研学中最触动人心的瞬间。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安2303班张茜感慨:“李筱甫同志的故事,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他的无私是用生命书写的忠诚。每一枚银元、每一担稻谷,看似平凡,却有着革命信仰的千斤重量。”

实践队员与李祖芳老师在“红军村”的合影 吴丹洋 摄
从红土烽火到时代新篇
时光流转,李筱甫同志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坝上村这片曾见证革命烽火的土地,如今在乡村振兴中书写“红土新篇”。实践队员们行走在村中,目睹了厕所改造带来的整洁环境、崭新饮水管道保障的民生安全、稻田养鸭生态模式推动的绿色发展。这些变化,是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延续,正如李筱甫同志当年将物资用在革命刀刃上,新时代的惠民工程不搞花架子,全是实在事。李祖芳老师在访谈中强调:“祖父的奉献,教会我们廉洁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如今的惠民政策,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了红军餐制作,在土灶烟火中感悟军民协作。文法学院社会学2302班叶雅萍边擦汗边感叹:“一碗杂粮饭的烟火里,藏着‘军民鱼水情’的真谛。李筱甫同志的精神,就在这日常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实践队员与“红军餐”的合影 崔科凡 摄
井冈精神烛照新时代
实践团的红色实践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追寻,更是一场精神淬炼。在急行军跋涉中,队员们穿越荆棘小径,体验红军征途的艰辛;在革命旧址前,触摸弹痕累累的残墙,感受信仰的力量。李筱甫同志的故事,成为最生动的“廉政课堂”。从李筱甫的银元稻谷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不变的是共产党人“当官不是为享福”的朴素真理。这种廉洁基因,是青年一代应当传承的“精神钙质”。实践队员们深刻体悟到,井冈山精神从来不是静态的陈列,而是滋养当下的源头活水。

实践队员在进行专题学习 崔科凡 摄
李筱甫同志的事迹,跨越近百年,依旧如井冈山的溪水般清澈。他的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缩影,在物质诱惑前坚守初心,在公私抉择中彰显忠诚。如今,在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的时代,这种精神更显珍贵。李筱甫同志的无私情怀,将继续指引青年一代在民族复兴征程中,以青春之力挺膺担当,让红色基因历久弥新。华中农业大学的青年学子们,将带着这份红土深情,在课堂、实验室和社会服务的每一个角落,续写属于新时代的奋进华章。(通讯员:许祥瑞 刘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