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铸魂引航守志海疆国门红色文化实践队,带着课题出发了。他们不是坐在教室里空谈文化,而是把思政课搬到一线:在引航艇甲板上听风浪故事,在博物馆里对话千年智慧,在引航员休息室记录口述历史。他们的核心目标很清晰:讲透齐文化、海岱文化如何塑造日照引航员的精气神;深挖新时代引航员精神的内核;最终让传统文化滋养引航文化,推动引航站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开展思政课 陆淼摄
探寻根脉,从临淄到日照,解码文化基因。实践队第一步是溯源。在齐文化核心区临淄,博物馆里那些斑驳的青铜器、简牍讲述了“开放、变革、实干”的齐人基因。实践队员们现场开讲《管子智慧与引航应变》,把齐人“审时度势”的哲学,直接对应到引航员在复杂海况下的精准决断——文化不是古董,是引航员骨子里的本能。转战日照,山海之间是另一种力量。海岱文化厚重的“守土尽责”感,渔民祭海传承的敬畏与团结,都刻在这片土地上。各个实践地陆续开展的思政课——山海守护者,把齐文化和海岱文化文化的共生,把历史保家卫国的壮举与今天引航员守护“海上国门”的担当紧密相连。课后采访时,一位同学听完点头:“‘国门’这两个字,分量更重了。”实践队员们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引航精神的种子,铸守国门,海韵红江。
图为实践队员开展思政课 马小川摄
扎根一线,在引航一线,触摸滚烫精神。日照引航站成为了他们的大课堂。思政课开在风浪里:候工室变成临时讲堂。实践队员们结合刚在博物馆的见闻,抛出问题:“齐人的‘通变’怎么用在引航新技术攻关?”“海岱的‘重义’如何体现在疫情逆行引航?”引航员们用亲身经历回应:台风天冒险登轮的抉择,零下十度确保电煤船进港的坚守,都是答案。理论落了地,冒着热气。采访实录,听见心跳声。带着问卷和笔记本,他们记录下引航员的真实声音。“设备落后年代,全凭经验硬扛”“第一次引30万吨油轮,手心全是汗”“家人担心,但船安全了,港口才安全”。这些带着浪花咸味的朴素话语,汇成《引航员口述实录》,成为最鲜活的红色教材。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相关采访 陆淼摄
模拟器里的思政考验。引航模拟器前,一堂特殊思政课上演。实践队员们设置极端情境:突发故障、能见度骤降。学员紧急操作后,实践队员们立刻剖析:刚才的决断,背后是专业积累,更是“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国门担当。紧张感让“责任”二字砸进心里。
燃灯聚魂,文化聚力,驱动发展实践。调研不是终点,转化才是关键。凝练“灯塔精神”,基于大量访谈和实地考察,实践队协助引航站提炼出融合“开放变革(齐)、重义守责(海岱)、坚韧无畏(山海)、忠诚奉献(红色)”的新时代“灯塔引航精神”。未来它也许会被印上手册,刻进文化墙,成为引航员的行动标尺。
文化催生“硬实力”,齐文化“尚功”的实干基因被激活。引航站成立“技术攻坚组”,专啃“硬骨头”。海岱文化中的协作精神,则推动了跨部门调度流程再造,船舶周转效率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正变成发展硬支撑。品牌照亮“深蓝路”,实践成果落地生根。设计的“灯塔铸魂”文化墙在引航站落成,引航员誓言与工作剪映交相辉映;实践队一堂堂思政课传播了文化和精神的种子,市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来引航员不只是开船的,是真正的国门卫士!”经过后续调研发现,引航员职业的荣誉感、社会的认同感,都在逐渐提升。
灯塔不熄,航向深蓝。这是一次用脚丈量、用心感知的实践。流动的思政课,让古老的齐风海岱智慧,在惊涛骇浪的国门一线找到了新时代的锚点;引航员们“向海图强、为国引航”的滚烫故事,也淬炼了实践队员们的精神之钢。文化根脉与国门担当的交融,正化为日照引航站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守护深蓝的航程上,这座由文化铸就的精神灯塔,将永远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