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一苇益航”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老师们在七年级开展了一场以“捏塑甲骨文,触摸古文明”为主题的创意实践课。课堂上,用手工的方式在同学们心中播撒传承传统文化、探索历史根脉。

图为志愿者老师在讲述甲骨文起源。王娜供图
志愿者老师以“汉字最初模样”这一趣味问题开启探索之旅,展示 “日、月、山、水” 等经典甲骨文字形。从字形构造讲起,解析甲骨文如何用简洁线条,摹写自然事物与生活场景,让同学们初步领略甲骨文 “画成其物” 的独特魅力,点燃对古老文字的好奇之火。

图为志愿者老师在准备材料。王娜供图
志愿者老师围绕甲骨文展开深度讲解,介绍其用途,聚焦“象形、指事”等造字法,拆解甲骨文从“模拟物象”到“传递抽象含义” 的奇妙逻辑,为同学们搭建形义关联的认知桥梁。

图为同学们在制作粘土作品。王娜供图
进入创意粘土创作环节,同学们领取材料后,先在脑海中回溯甲骨文字形,随后动手捏塑。志愿者老师穿梭指导,调整字形比例,助力同学们将甲骨文字“捏”成可触摸的立体作品,让古老文字在指尖“重生”。

图为同学在介绍自己的作品。王娜供图
成果展示环节,同学们纷纷亮出粘土甲骨文作品。合作小组分享创作思路,或是想还原商代文字风貌,或是借色彩、造型传递新解读,在互动交流中,大家赏创意、熟字形、悟内涵。

图为同学们在展示制作的作品。王娜供图
此次活动,以趣味粘土创作形式,让同学们亲近甲骨文、读懂古老文字智慧。通过“观察—理解—动手创造”过程,激发对汉字起源、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当粘土成为甲骨文字新载体,同学们触摸的不仅是柔软材质,更是千年文明温度,传承与创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