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阶寻古意,筑梦十笏间——青阶筑梦实践队十笏园古建筑研学实践记

发布时间:2025-07-20     阅读:

  七月的风带着夏的热忱,也载着青年对文化的向往。作为青阶筑梦实践队的一员,我们带着对古建筑的好奇与敬畏,踏上了十笏园的青石板路。这场暑期三下乡实践,本是一次对“古建筑”的浅层探访,却在步步丈量间,成了一场与历史对话、与匠心相逢的深度修行。

  十笏园素有“鲁东明珠”之称,是北方园林的典型代表。未入园时,便听当地向导说,“十笏”意为“十块笏板大小”,形容园子小巧玲珑——这让见惯了南方园林开阔格局的我们格外好奇:在有限的空间里,古人如何将山水、建筑、人文揉成一幅流动的画?

  跨进古朴的门扉,青石板路先给了我们“见面礼”。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石板上,深浅不一的纹路像时光的指纹,向导说这是明清至今无数游人踏过的痕迹。顺着青阶往前走,眼前突然开阔:北面的“四照亭”临池而立,亭柱上“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楹联还留着墨迹的苍劲;南面的假山用湖石堆叠,石缝里竟藏着几株青苔,雨水冲刷后的石面泛着微光,像老者额头的皱纹,藏着故事却不张扬。

  最让我们驻足的是“鸢飞鱼跃轩”。轩前的木雕窗棂堪称一绝:牡丹纹样的雕工精细到能看清花瓣的脉络,凤凰的尾羽层层叠叠,却不见一丝毛刺。同行的建筑学专业队员忍不住掏出卷尺,测量窗棂的间距、木料的厚度,“你看这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却严丝合缝,几百年都没松动——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他的话让我们突然明白:古建筑从来不是冰冷的砖瓦,而是一代代工匠用双手“写”下的生存智慧。

  为了更懂这些“会说话的建筑”,我们跟着文物保护工作者走进了园子里的“修缮工作室”。桌上摊着泛黄的图纸,标注着十笏园的每一处结构:哪根梁是清代原物,哪块砖是近年修补时按古法烧制的,哪片瓦当的纹样对应着“福禄寿”的寓意。“你们看这瓦片,”工作人员拿起一片青瓦,“北方雨水少,但风大,所以瓦沿要压得更实;南方多雨,瓦面就得斜度更大——建筑从来都是跟着自然走的。”

  我们还试着临摹窗棂上的纹样,才画了两笔就手忙脚乱。“这些图案不光好看,还藏着讲究。”向导指着一幅“松竹梅”木雕说,“这是‘岁寒三友’,古人把品格刻进建筑里,园子就成了‘活的教科书’。”那一刻突然懂了:十笏园的“小”,是空间的小;它的“大”,是装下了自然规律、人文精神与生活哲学的大。

  走在返程的青阶上,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队员们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从“一池三山”的园林布局,到“明柱暗梁”的建筑技巧;从郑板桥在十笏园题画的典故,到当代人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古建的尝试。但比笔记更沉的,是心里的触动。

  “青阶”是脚下的路,也是我们触摸历史的起点;“筑梦”是此行的初心,更是青年该有的担当——我们或许成不了古建修缮师,但可以做文化的“传声筒”:把看到的木雕纹样讲给同学听,把拍到的亭台照片做成科普视频,让更多人知道:古建筑不只是“过去的东西”,它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也指引着该往哪里去。

  离开时,最后望了一眼十笏园的门檐。夕阳下,飞檐的轮廓像被镀了层金边,那些砖雕、木刻、青阶,都在光影里轻轻“呼吸”。我们知道,这场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青阶之上,我们与古建的故事,才刚刚写下第一笔。

作者:青阶筑梦实践队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力量浇灌非遗沃土:西工大学子凤翔泥塑村探寻“点泥成金”的共富密码
  • “红色足迹,乡村振兴”——山东财经大学实践团队赴临沂滨州探索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 “守护水资源,自制净水器”——只此青绿实践队京中中学开课
  • 指尖传非遗:一堂乡村漂漆课的温度
  • 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乡村学生的课外生活,7月4日下午,“七彩圆梦”魅力甲骨支教团的支教老师在申家泊学校的教室里,组织开展了
  • 07-20
  • 创意课堂,点亮乡村孩子的艺术盛夏
  • 为深入推进乡村美育实践,让艺术之花绽放在乡村校园,7月3日,夏日的炽热与校园的朝气交融,“七彩圆梦”魅力甲骨支教团在乡村校园持续
  • 07-20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