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培华学院“语”润乡村推普社会实践队助力山西省灵石县导游语言能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5-07-20 阅读:
连续三日,西安培华学院“语”润乡村推普社会实践队深入山西省灵石县,在当地文旅中心开展专项普通话培训。通过集中授课、方言矫正、文旅融合教学等方式,系统解决导游群体在语言表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焦方言痛点 精准施策破难题
7月16日,首日培训活动在灵石县文旅中心正式启动。针对前期调研发现的灵石方言中平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不分等突出问题,实践队设计针对性训练方案。指导老师史文杰通过口腔解剖图、发音部位对比图等工具,系统讲解“zh/ch/sh”与“z/c/s”的舌尖位置差异,“in/ing”“en/eng”等韵母的鼻腔共鸣区别。培训中创新采用“情境对比法”,播放央视景区解说音频与本地导游原声,让学员在对比中感知语音对文化传递的影响。针对“石王家大院”“酸枣”等景区高频词,专门编制绕口令练习册,帮助导游在趣味训练中巩固发音要领。参训导游普遍反映,通过针对性训练,已能初步辨识方言发音惯性带来的语音误差。
强化文旅融合 提升讲解感染力
7月17日的次日培训活动着重提升导游语言应用能力。实践队将普通话训练与文旅讲解深度融合,指导教师史文杰强调:“标准发音是基础,但如何让讲解既有文化深度又具感染力,才是关键。”教学中创新引入“停连”“重音”等专业技巧,指导导游根据不同景点调整语速语调,介绍王家大院历史背景时语速放缓、语气沉稳,讲解自然风光时语调明快突出灵动感。通过分析央视报道与本地导游原声的差异,帮助学员理解规范表达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实践队还特别整理《灵石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手册》,收录200余个易错词汇,该手册成为导游日常工作的实用工具书。当日培训结束后,多数导游已能在模拟讲解中熟练运用规范用语。
沉浸式教学 成果初显
7月18日,实践队走进世界文化遗产王家大院开展实地教学演练。在“三雕”艺术展厅,经过系统性培训的导游群体展现出显著进步。在游客咨询服务中,导游们不仅能准确说出“清代民居建筑群”“民间故宫”等专业表述,还能灵活运用“停连”“重音”技巧调节讲解节奏。培训特别设置的游客咨询模拟环节,导游们在解答专业问题时表现出更高自信。灵石县文旅局负责人对培训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这批经过系统培训的导游,将成为灵石文旅的新名片,助力晋商文化、非遗技艺实现更广泛传播。”夜幕下的王家大院广场,结束一天培训的导游们仍在自发练习,标准普通话与千年古建的对话,正在这片晋商故土上谱写着新的篇章。
“语”润乡村推普社会实践队带队老师史文杰表示,本次培训不仅着眼于语言矫正,更注重构建方言与普通话的良性互动机制。“我们通过规范发音保护了方言的文化基因,同时架设起跨地域文化交流的通道。”培训期间,实践队与王家大院文保中心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计划定期开展语言能力跟踪辅导。随着“语”润乡村推普行动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文化富矿正通过语言赋能焕发出时代光彩。这种以语言为媒的文化传承模式,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实践样本。(通讯员:陈舒怡)
作者:陈舒怡 来源:西安培华学院“语”润乡村推普社会实践队
社会实践推荐
- 量教有为:焦石洞完小数学课
- 泉水潺潺,花香四溢。在夏日的晨光之下,量教有为团队开展了教学安排,他们的身影,出现在了课堂上。
- 07-20
- “秦地塑泥传韵,青春匠心筑梦”
- 7月13日午后,西安工业大学“秦地泥韵·匠心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十人,怀抱着对非遗文化的探索热忱,踏入宝鸡凤翔这片历史底蕴深
-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