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泥韵黄河畔,乡振绘锦城"实践服务团于7月14日至7月15日赴宁夏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实践团沿着黄河灌溉区,先后深入永兴村与四十里店村进行实地考察,聚焦黄河水资源滋养下的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探寻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永兴村:稻蟹共生筑生态,特色种植促增收
7月14日浙江财经大学实践团走进宁夏永兴村,以稻蟹养殖与特色种植为切入点,解码乡村振兴的“生态+经济”双驱模式。
踏入永兴村稻蟹养殖区,黄河水正沿着灌溉渠均匀浸润连片稻田。微风拂过,稻株轻轻摇曳,肥硕的河蟹在稻丛间灵活穿梭。实践团成员们主动与养殖户交流,详细记录独特的稻蟹共生模式:河蟹既能捕食害虫,其粪便又可肥沃田地,而水稻为河蟹遮荫避暑,构建出良性生态循环。这种模式让稻米、河蟹品质同步提升,既充实了村民的“钱袋子”,也守护住田园生态本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绿色样本。
在与当地村民交流访谈间,实践团成员们意外发现另一条增收路径:本地村民通过流转宅院与田地,引入大批四川种植户来种植西兰花。黄河水的稳定灌溉为西兰花提供了生长保障,从育苗到管护全程精细,逐渐形成特色种植集群。据当地村民了解:他们利用流转土地每年能拿租金,还能在西兰花基地打工挣工钱,两项加起来比自己种地更稳当。永兴村将稻蟹共生作为重点种植养殖项目,而西兰花则是村里的基础经济来源,更带动了20余户村民实现“土地流转+就近就业”的双重增收。
四十里店村:稻渔融合,三产联动的创新实践
7月15日下午,实践团走进四十里店村,聚焦稻渔空间项目与现代农业企业开展深度调研,探寻产业融合与科技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稻渔空间”项目区,技术员向实践团介绍:“当地以黄河滋养的优质稻米为核心,构建起“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还创新性打造农旅体验区,让一粒米带动一串产业。”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提升亩产效益,同时开发稻田观光、农事体验等文旅项目。其中夏季稻田画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农事体验、特色美食等项目联动旅游与农产品销售,年旅游收入超1000万元,农产品销售额达7000多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实践团随后走访了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宁夏地区领先的生态循环农业的标杆企业,该公司的“鱼菜共生”系统与“薄荷草鱼”养殖技术令人瞩目。在温室大棚内,讲解员讲解了“鱼粪养菜、菜根净水”的闭环系统:水产养殖废水经植物净化后循环利用,蔬菜生长无需化肥。而“薄荷草鱼”通过投喂天然薄荷,不仅肉质自带清香,还能提高抗病性。据统计,鱼菜共生模式养殖成本降低了60%,种植成本降低了75%。此外,温室大棚内还专门提供科研游学场地,设计钓鱼,摸泥鳅等研学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农业的魅力。
科海渔业智慧渔场还配备了标准化食用鱼养殖工厂,年产量达数百吨,产品主要销往宁夏及周边省市。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发展特色养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动能。养殖场二楼设有宁夏黄河渔类资源科普馆,结合文字科普、标本展示、VR体验等形式介绍了宁夏地区的鱼类资源和渔业发展。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种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为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黄河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调研全程,团队聚焦黄河水作用。黄河水蜿蜒流淌,不仅滋养着四十里店村的鱼菜共生、薄荷产业,也为永兴村的发展注入同样澎湃的动能。浙财大实践团的调研足迹,在两村的创新实践中串联起黄河水的“动力密码”——无论是四十里店村循环利用的生态智慧,还是永兴村依托黄河资源探索的特色路径,都彰显着母亲河与乡村振兴的深度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