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不言,纸墨有声。2025年7月10日至14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寻泾县纸迹,探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以千年宣纸文化为依托,聚焦非遗技艺活态传承,赴皖南泾县开展实践,探寻文明传承路径。
古法宣纸:探寻千年技艺传承 宣纸制作工序复杂且要求严苛,每一环节都关乎成品质量。捞纸环节,非遗传承人需精准控制竹帘在浆液中的操作,力度、角度和速度的细微偏差都会影响纸张品质。力度过大,纸张厚薄不均;角度有误,纸张形状不规整;速度过慢,浆液沉淀,纸张易出现瑕疵。传承人需经过长期反复训练,才能形成精准且熟练的操作动作。
晒纸工序同样充满挑战。老师傅要在高温车间内,将湿纸精准贴于烘墙。此过程既考验臂力,要求快速完成贴纸动作,又需精准把控火候。火候不足,纸张干燥不充分,质地绵软;火候过大,纸张易脆裂。
团队成员在了解宣纸制作工序的难度后,在师傅指导下进行体验。捞纸时,成员手持竹帘操作,发现力度极难掌控,初次捞出的纸张厚薄不均、形状扭曲,与传承人制作的纸张差距明显。通过此次体验,团队成员了解到宣纸制作各工序的重要性,以及背后匠人长期的辛勤付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宣纸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千年文化底蕴,每张纸都来之不易,应重视并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捞纸过程 李瑾 供图
市场洞察:多元产品拓市场 古街深处的“守艺人”宣纸店经营已有20年。据老板陈述,店内主要购买者为书法家、画家、学者。近年来,学习书法的年轻人增多,成为新兴购买群体,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老板展示了多款文创产品,如融入汉代元素的毡笔,笔杆雕刻精美汉代图案;由秤杆改造的毛笔,保留秤杆的精致并赋予其书写功能。老板认为,文创要将古代元素融入现代生活,保持古代创意、使用价值、元素和审美价值,避免生搬硬套。
当前宣纸产业面临双重挑战。经济环境影响下,传统书画纸市场萎缩,年销售额下降。数字化时代,电子文档和数字绘画兴起,冲击传统纸笔书写绘画方式,减少宣纸需求。同时,“捞纸晒纸”等非遗技艺传承后继乏人。这些技艺是宣纸制作核心,需长期实践积累,但因工作辛苦、收入不高、学习周期长,年轻人参与意愿低。此外,多数文创产品仅简单套用传统图案,未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缺乏创新设计,难以吸引消费者。
不过,宣纸产业也存在机遇。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度提高,为宣纸文化传播提供土壤。文创产业发展带来新思路,可借鉴“守艺人”经验,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创新实用文创产品。还可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开展非遗技艺培训,提升宣纸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年轻人加入。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揀皮过程 许中锐 供图
活态传承:铺就村民致富路 调研团队来到乌溪小镇,这里徽派民居分布错落,宣纸文化已深度融入村民生活。宣纸产业作为当地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关键载体,为村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村民参与到宣纸制作的原料处理、捞纸、晒纸、裁切等各环节,既延续了传统工艺,又拓宽了增收渠道。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在此形成良性互动,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参考范例。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乌溪村 李瑾 供图
小镇中,老人们常忆起父辈造纸的过往。过去造纸条件艰苦,但先辈们坚守技艺。中年村民自小受家庭熏陶,熟练掌握造纸技艺,将其视为家族传承的重要内容。
交流得知,宣纸产业是乌溪村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依托宣纸文化园,当地农家乐兴起,游客可品尝乡村美食、体验宣纸制作。以宣纸为主题的文创小店增多,书签、装饰品、文具等文创产品吸引游客购买。此外,宣纸产业发展吸引不少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他们看好家乡发展潜力,期望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商铺 李瑾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宣纸产业发展中,传统与现代碰撞凸显非遗活化路径:既要坚守“水火相济”的匠心底色,传承传统制作工序;也需培育“以古孕新”的创新基因,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当下,宣纸这一千年技艺正融入乡村振兴,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实现非遗保护与乡村发展的相融共生。
(“寻泾县纸迹,探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李瑾/文 李瑾、许中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