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春风拂柳”实践团:走访河流水位变迁,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作者:黄绍凯 赵雨彤 赵康森
溯河寻变,解锁乡村振兴的生态诗章。7月21日,山东理工大学“春风拂柳”实践团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镇洼子村开展走访河流水位观测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测量、查阅历史资料、走访沿线村民等方式,记录当前水位数据,并与往年同期情况对比,为沿岸乡村水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以实践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考察当地河流
实践期间,实践团成员按照往年经验,在河流中下游选取代表性观测点,每日固定时段采集水位、水流速度等基础数据及气温、天气等关联信息,同时对接洼子村村委获取水位记录,建立科学对比体系。数据显示,今年同期平均水位较往年偏低,部分区域差值显著,水流速度则略有提升。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观测河流
基于观测数据,实践团成员走访沿岸村民掌握水位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据村民反馈,近年河水整体趋浅,不同年份因降水差异,水位及对沿岸土地的影响存在明显分化。观测与走访数据相互印证,强化水文数据与民生需求的关联认知,为沿岸乡村水资源管理及产业适配优化提供实践支撑。
综合村民反馈,水位变化的影响集中于三方面:农业灌溉需调整近岸设施,渔业养殖需优化下游装置,生活用水需强化取水点维护。上述情况与历史数据印证,为水位变化影响评估及应对提供双重依据,明晰乡村生产生活对水文条件的实际需求。此活动明确乡村生产生活对水文条件的实际需求,为沿岸乡村产业适配、民生保障等振兴工作提供参考,助力构建乡村发展基础支撑体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了解河流情况
此次实践通过“仪器观测+历史档案+村民感知”多维数据整合,构建起立体水位变化分析框架,证实村民感知的“阶段性水位波动”与相关记录具有对应性,为沿岸乡村水资源调控、生产布局优化提供了参考,助力乡村振兴中生态与生产的协同发展。
此次活动为实践团成员搭建专业知识应用的实践平台,也通过多维度数据收集,为该河水位变化研究补充了基层视角。其形成的观测成果与民生反馈,为当地开展水资源调度、生态保护等工作提供客观参考,助力实现河流生态与沿岸发展的协调推进,为沿岸乡村振兴筑牢生态根基与民生支撑,注入实践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