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街头巷尾的“文化共鸣点”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7月21日,日照石臼街道没有预设的讲稿,只有敞开的笔记本。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灯塔铸魂引航守志海疆国门红色文化实践队今日走进渔港社区深处,在菜市场的喧嚷、修船厂的敲打声、小卖部的闲谈中,捕捉最真实的民声——齐文化、海岱文化在民间的声音是怎样的?引航员形象究竟立在群众心里什么位置?答案,藏在烟火气里。  
发现盲区:当“引航员”遇上“开小船的”
修船厂老板老周:“引航?哦,带大船进港的吧?技术活!不过具体干啥,不清楚,反正挺险的,看他们爬那绳梯晃悠悠的。”  
海鲜摊主王姐:“海岱文化?哎哟,妮儿,俺天天‘靠海吃海’算不算?引航员?知道!过年那会儿电视播过他们穿防护服引外轮,说是‘海上防疫线’,不容易!”  
退休教师陈伯:“齐人‘重义’?太公封齐就是‘因其俗,简其礼’嘛!务实!引航员这行当,我看就透着这股实在劲儿——船安全了,港口才转得动,这是大责任!”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当地群众。陆淼摄
口述资料:实践队洞察文化误区
首先,在职业认知方面存在温差,群众对引航员“勇敢”“辛苦”有直观印象,但对其“国门卫士”的战略价值、技术复杂性认知模糊,“开小船”的误解折射传播短板;另外,群众也没有认识到引航员文化中所蕴含的齐文化和海岱文化结晶,这种文化认知误区更好的契合了实践队的目标,打破误区,让文化发展的一脉相承之势显现出来,即弄清楚什么是齐文化和海岱文化,二者与新时代引航员文化又有何关联。其次,文化基因在无意识传承,渔民对“祭海”仪式的敬畏、商贩“靠海吃海”的生存哲学,正是海岱文化“守土尽责”的民间表达;陈伯点出“务实”纽带,证明齐文化精髓仍活在百姓话语中。 最后,问卷调研证明了红色故事是破圈利器,疫情引航、抢险案例,如王姐提及的“防疫线”,最具传播穿透力,是联通专业性与公众认知的关键桥梁。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当地群众。刘泓宇摄
激活共鸣:把“高大上”化进“土滋味”
下午,实践队调整调研策略,在社区中心开起“故事茶馆”。
情景一——“一张照片”破冰:展示引航员在滔天巨浪中攀爬悬梯登轮的照片。“叔,您看这浪!引航员这时候登船图啥?就为保住船上几万吨发电煤,让咱家里不停电、工厂不停工!”
情景二——“老话新说”搭桥:其中一位实践队员拎起渔民谚语“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话锋一转:“老辈闯海怕风浪,今天引航员偏要‘追着风浪走’!为啥?齐人老祖宗说‘通权达变’——风浪是险,更是保经济畅通的战场!这就是咱海岱人的新‘守海’!”
情景三——“身边人”共情:邀请家属在渔港工作的居民谈“盼归”:“俺家那口子跑远洋,知道引航员把船平安带进港,多少家庭就盼到团圆了!他们是‘守门人’,更是‘圆梦人’!” 
图为实践队讲解齐文化。陆淼摄
扎根启示:群众基础是文化赋能的土壤
一天的街头攻坚,实践队员们逐渐感受到了文化传播的命门。对齐文化、海岱文化的宣讲,必须嫁接民间既有的生存智慧与道德共识,如“守海=守家”“务实=本分”,抽象理念才能落地生根。引航员文化的破圈,需用“可视化”的惊险场景搭配“可感知”的民生关联,如电煤船、年货船打破专业壁垒,“国门红色”故事是最硬核的传播资产。真正的“群众基础”,不在于口号多响,而在于能否让百姓自然说出:“哦,引航员,就是咱新时代的‘守海人’!暮色中,实践队员整理着满是烟火气的笔记。明日,这些来自街头的“原声带”和“金钥匙”,将被带进引航站——只有听懂码头的心跳,文化的灯塔,才能照亮更广阔的海域。
作者:梁嘉雯    来源:梁嘉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山海展农韵,闽台汇新篇丨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
  • 进社区传安全知识,入基层筑防护防线​
  • 炎炎夏日送清凉,青穗实践暖人心
  • 炎炎夏日送清凉,青穗实践暖人心
  • 7月10日,“青穗筑基层”实践队开展沿开元大道为环卫工人送水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物资传递,更是一场以青春之名践行志愿服
  • 07-22
  • 筑牢安全底线 传承红色基因——河南科技大学"青穗筑基层"实践队安全教育暨出征仪式圆满
  • 街头巷尾的“文化共鸣点”
  • 街头巷尾的“文化共鸣点”
  • 7月21日,日照石臼街道没有预设的讲稿,只有敞开的笔记本。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灯塔铸魂引航守志海疆国门红色文化实践队今日走
  • 07-22
  • 志愿星火,点亮盐城童心夏日
  • 志愿星火,点亮盐城童心夏日
  • 炎炎夏日,书香润心。7月7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深入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健康路社区,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寓
  • 07-22
  • 墨香盈暑夏,志愿微光暖照盐城童梦长天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