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好!我们是青阶筑梦实践队,一群怀揣着文化热忱的大学生。这个夏天,我们来到曲阜,在“三孔”之一的孔府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除了探寻这座千年府邸的历史密码,更化身公益导游,为来自各地的游客免费讲解那些藏在朱红宫墙里的故事。当我们第一次穿过孔府的大门,握住那副蓝底金字对联前的讲解器时,便深知:这里不仅是孔子嫡系后裔生活了八百余年的府邸,更是我们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实践课堂”。
初识孔府:天下第一家的气度。孔府紧邻孔庙东侧,官方名称为“衍圣公府”。自宋代起,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加封“衍圣公”爵位,其府邸不断扩建,最终形成占地240亩、九进院落、463间厅堂的宏大建筑群,被誉为“天下第一家”
最令我震撼的是大门那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细看会发现,“富”字少一点,寓意“富贵无头”;“章”字竖笔直通顶端,象征“文章通天”。一副对联,道尽孔府与皇权共荣、与文明同寿的底气。
探秘三路布局:一部封建家族“立体教科书”。孔府按官衙、家宅、书院功能分为中、东、西三路,堪称古代贵族生活的全景缩影:
中路:权力与礼法的象征。从“圣人之门”进入,迎面是一座雕刻精美的重光门——平日紧闭,唯有皇帝驾临或祭孔大典才开启,彰显森严等级。穿过此门便是官衙核心“三堂六厅”:
大堂:衍圣公处理公务之地,高悬“统摄宗姓”匾额,案上摆放官印、令箭,威严如官府;
二堂:会见官员的客厅,墙上“诗书礼乐”匾额提醒来客:这里更是文化殿堂;
内宅门:一道隔绝官衙与私生活的界限,门前那条著名的“冷板凳”,专为挡驾官员而设——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宅。
西路:书香浸润的儒雅空间。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组成的书院,是衍圣公读书会友之地。在安怀堂,我见到一张明代紫檀木书案,墨渍已沁入木纹。讲解员说,历代衍圣公在此抄写《论语》,将“修身齐家”刻入血脉。
后花园:一树一景皆含哲思。园中奇景“五柏抱槐”——五株柏树环抱一株槐树,共生五百年,象征“仁者爱人”的包容8。假山旁立着一块铁矿石,刻着“廉石”二字,警示子孙为官清廉,堪称最早的“家风教育基地”。
触摸活态传承:文物里的家族记忆。孔府最动人的不是建筑,而是延续千年的生活痕迹:
前上房内,陈列着乾隆御赐的“桃木寿杖”和满汉全席餐具,见证帝王对孔家的优渥;前堂楼卧房梳妆台上,一面清代螺钿铜镜仍光可鉴人,仿佛女主人刚理罢云鬓;
库房档案中保存30万件明清文书,从田租账本到婚书诉状,被誉为“儒家社会活化石”。
最珍贵的当属“商周十供”——十件商周青铜礼器,乃乾隆亲赐孔府的祭器。凝视那些斑驳的铭文,我突然明白:所谓“天下第一家”,不仅是权势,更是对文明火种的守护。
感悟:世家背后的儒家精神密码,站在后堂楼的绣楼窗前,我忽然读懂孔府的本质:“衙宅合一”的治理智慧。前堂审案、后宅治家,将“治国平天下”与“修身齐家”融于一体,实践儒家“家国同构”的理想。
诗礼传家的不朽门风,从西路书院的琅琅书声,到花园“廉石”的无声警示,孔氏家族用空间设计传递价值观,让道德教育融入日常。
守正创新的文化韧性。如今孔府东路变身“文创馆”,年轻人将“论语”名句制成茶具、丝巾。那份对传统的敬畏与活化,正是中华文明绵延的缩影。
讲解间隙,我们也成了孔府的“学生”。前上房内乾隆御赐的“桃木寿杖”和满汉全席餐具,让我们看到帝王对孔家的优渥,更想到如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库房里30万件明清文书,从田租账本到婚书诉状,让我们意识到“天下第一家”的传承,从来都离不开对日常的认真;而“商周十供”那斑驳的铭文,更让我们读懂:所谓“世家传奇”,不仅是权势,更是对文明火种的守护。
有天闭馆后,我们坐在后花园的石凳上复盘。队员们发现,很多游客一开始只是好奇“免费导游”,但听完讲解后,会主动帮我们分发宣传册,甚至有位阿姨特意买来矿泉水塞给我们:“这么热的天,你们辛苦了!”这些瞬间让我们明白,公益从来不是单向付出——我们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收获了陌生人的善意,这本身就是最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离开时,我们埋下一颗“传灯”的种子
实践结束那天,我们最后一次走过孔府的大门。回头望,那副“与国咸休”的对联依旧醒目,但在我们眼里,它多了一层新的含义:“国”是家国天下,“休”是代代相传的善意。
孔府的六百年传奇,不仅在于建筑的恢弘、文物的珍贵,更在于它始终在教人们如何“修身、齐家、利天下”。而我们青阶筑梦实践队的公益导游之旅,不过是用青春的方式,为这段传奇续写了一小段注脚——就像“五柏抱槐”的共生,就像“廉石”的坚守,让文化传承在善意中流动,让青春在服务中绽放。
如果你下次来孔府,或许会看到另一群举着讲解器的年轻人——那可能是接棒我们的学弟学妹。因为我们知道,“天下第一家”的故事,需要更多人来讲;而“青阶筑梦”的公益火种,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