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时代使命,7月1日至3日,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知行合一·绿绘赣鄱“社会实践团赴南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同步推进红色铸魂、生态赋能、基层服务“三项行动”,在红色血脉传承与绿色生态实践的交融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娟、辅导员李猛、李东辉、周期等一行13名师生参与活动。
寻根铸魂:红色印记中感悟初心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穿梭于南昌的红色地标间——从起义指挥的核心地贺龙指挥部旧址出发,途经承载峥嵘岁月的“小平小道”,再驻足八一广场的纪念碑下,最后走进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展陈厅。每一步探访都如同一把钥匙,打开历史的记忆之门,让师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

第一站贺龙指挥部旧址位于南昌东湖区子固路165号(原中华圣公会宏道堂及宏道中学校址),为中西合璧建筑。1927年7月,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第20军设指挥部于此,成为南昌起义前沿阵地。临街前楼三层窗口至今留存的起义弹痕,无声诉说着战斗的激烈。当黎明破晓,顽固敌堡溃败,这座建筑最终见证了“南昌起义”火种的传递。
沿着历史的脉络前行,小平小道陈列馆承载着另一段厚重的峥嵘岁月。它位于新建区望城镇省庄村,原为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在此劳动生活,每日沿着这条长约1.5公里的田间小道往返于住所与车间。小道旁的金工车间里,他与工人们一同修配拖拉机,使用过的钳工台、工具安静地陈列着。这条看似普通的乡间小路,最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的萌芽地。如今团队成员踏访时,年轻脚步与历史足印重叠,既感悟伟人身处逆境的家国情怀,更激起新一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行至南昌市中心八一广场,团队驻足于磅礴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前。塔尖以"汉阳造"步枪与八一军旗雕塑为冠,正面“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鎏金大字为叶剑英题刻;塔基嵌“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碑文,东南西三面“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组浮雕再现起义场景;碑身两侧青松、万年青环绕红军旗徽浮雕。仰首凝望,历史硝烟随塔影翻涌,先烈身影穿越岁月与我们对望。
最后,团队走进八一起义纪念馆,触摸历史的温度。馆内,“石破天惊”主题雕塑巍然矗立——一只从崩裂石块中伸出的大手扣动扳机,直指苍穹,象征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历史壮举。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依次参观“危难中奋起”“伟大的决策”“打响第一枪”“南征下广东”“转战上井冈”“群英耀中华”等主题展厅,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作战地图、起义战士的家书等1129余件珍贵文物,与复原的场景画面交相辉映,将师生们带回1927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夏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精神是最鲜活的力量源泉。”学院领导总结道,“希望同学们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作风融入日常学习与科研攻关,在青春奋斗的新征程中书写属于当代青年的红色答卷。”
探绿赋能:生态课堂里践行使命
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实践团紧扣环境学科特色,赴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实践,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环境者说”视频录制等形式,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
团队首先抵达南矶湿地观测台。站在观测台远眺,连片的湿地铺展成绿色画卷,清澈的湖水与天际线交融,白鹭、苍鹭等候鸟时而掠过水面,时而驻足浅滩,勾勒出一幅灵动的生态图景。“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节点,每年秋冬有数十万只候鸟在此栖息。我的职责是进行鸟类数量动态监测,救助受伤的鸟类,确保岛上不会出现猎捕候鸟、破坏湿地等违法行为”。保护区管理站站长x介绍道。
随后,团队来到自然教育中心兼野生动物保护检查站。在这里,站长为成员们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生态科普宣传:从鄱阳湖湿地的形成与功能,到候鸟迁徙的“生命密码”;从保护区“生态红线”的划定,到“清网护鸟”“点鸟奖湖”等创新举措。讲解结束后,团队共同观看南矶湿地科普宣传片,片中记录的巡护员在冰雪中推船救鸟,在泥泞中追赶偷猎者的画面,让成员们深受触动。
为全面了解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公众参与现状,团队开展了双维问卷调查:面向游客的问卷聚焦自然生态认知与环境保护意愿,既收集公众对湿地价值的理解,也倾听公众对自然保护及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想法;面向保护区工作人员的问卷则围绕管理实践,从一线工作者视角挖掘保护工作的难点与需求。通过问卷收集的信息,团队对湿地保护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此次调研中,团队还同步开展了“环境者说”视频录制,将观测台的候鸟掠影、科普课堂的精彩讲解等内容剪辑成短片,计划通过学校官微、短视频平台传播,让更多人感受湿地之美与保护之责。
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x表示,“这些环保工作者们常年坚守在自然保护区第一线,为我们拥有如此美丽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地球卫士。作为一名环境学子,我将以更专业的知识投入生态研究,让‘探绿’之行真正转化为‘护绿’之力。”
服务基层:互动宣讲中传递理念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推低碳环保理念传播和生态文明建设,团队还走进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庐小学,开展“环保科普进课堂“系列活动。团队以生动讲解与趣味互动,向小学生传递绿色理念,推动环保意识从“知”到“行”的转化。
活动中,团队成员以“垃圾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为小学生们科普环保知识。通过讲故事、放图片的形式,小学生们直观感受到垃圾处理不当对环境的威胁。为强化理解,成员们设计了互动游戏,邀请他们举手回答问题,将各类垃圾进行分类。小学生们踊跃参与,在正误辨析中加深了对环保知识的记忆。
为推动环保理念具象化传播,团队精心策划“巧手再造,化旧为新”环保手工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提前备齐纸杯、剪刀、胶水等材料,现场带领小学生以旧物创作环保手作。活动中,孩子们在指导下将普通纸杯剪裁、粘贴,最终制成"纸杯收纳小花篮",在动手实践中直观感受“变废为宝”的环保智慧。

本次基层服务活动,让环保知识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校园,通过“讲解+实践”的模式,将“变废为宝”的理念转化为日常行动,既增进了小学生对生态保护的理解,也彰显了环境学子“用专业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从红色地标里的初心叩问,到湿地深处的生态探路,再到校园课堂的理念播种,“知行合一·绿绘赣鄱”生态实践团以实践为笔、以青春为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答卷。此次实践不仅深化了环境学子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生态使命的认同,更以“学用结合”的生动实践,搭建起理论认知与社会服务的桥梁,成为青年成长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的鲜活注脚。学院将持续深耕“实践育人”理念,拓展红色教育、生态研究与基层服务的融合路径,着力把此类模式打造成可复制、可持续的青年实践样板,让更多青年在“知”与“行”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专业本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更强劲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