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足迹印渔村,实践情怀系乡野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宁弘德”实践团队第五日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7月15日讯(通讯员 陈凯锋 朱永祺)
  《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中提到,“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为深入学习“闽东精神”内涵,7月15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宁弘德”实践团队在辅导员安一卓、刘鑫的带领下深入福安市下岐村与宁海村,开展以“感知乡村脉动,赋能振兴发展”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活动,通过倾听历史回响、对话发展现状、探寻产业前沿,深刻体悟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聆听“上岸”故事,感知时代变迁烙印
  团队首站抵达承载着厚重渔民记忆的下岐村。下白石镇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陈凌带领师生参观了连家船民上岸主题展馆。陈凌书记的深情讲述了下岐村从昔日以船为家到陆上安居乐业的转型历程。一段段饱含艰辛与希望的往事,成为解读时代发展深刻印记的鲜活教材。
  之后,全体师生共同观看了《我在岸上奔小康》下岐村纪录片,影片以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镜头,展现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下连家船民的生活变化。同时,影片中提到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引发作为大学生党员们的深思。观看结束后,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机械化2302班张明博表示:“下岐村的发展速度和村民生活的巨变让我感到震惊,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实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作为一名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我也希望用我的专业知识,解决更多的‘三农’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努力。”
  共话乡村发展,校地携手育未来
  随后,团队与下岐村村干部围绕村庄发展轨迹展开了深入交流。陈凌书记细数了村庄从基础设施薄弱迈向产业逐步兴起的蜕变之路,并坦诚剖析了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双方聚焦下一代教育问题达成高度共识,一致认为优质教育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亟待持续投入资源、搭建成长平台。交流中,安一卓老师表达了通过大学生视角传播下岐奋斗故事、汇聚社会关注力量的期望,并正式提出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设想,旨在推动校地长期深度合作。随着庄严的授牌仪式举行,这份助力乡村发展的合作纽带与共同期许被郑重定格。
  探访蓝色牧场,专业赋能启新思
  午后,团队转赴宁海村现代化鱼排养殖基地。面对海面上星罗棋布的养殖网箱,成员们在渔民引导下乘游艇登上鱼排,深入了解夏季水温调控、渔场规格标准、养殖成本构成及销售渠道等产业关键环节。安一卓老师适时引导成员:“想想我们的知识如何为渔场升级注入动能?”这一提问激发了热烈讨论,促使大家对“专业所学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有了具象而深刻的理解。
  此次调研不仅深化了高校学子对国情乡情的认知,更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契机,为校地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搭建了长效平台。下岐村的沧桑巨变、宁海渔场的蓬勃生机,连同海风中的奋斗故事,共同构成了一部立体的乡村振兴实践教科书。团队成员带着丰盈的见闻与沉甸的思考踏上归程,期待将所学所长熔铸于这片热土的未来发展,为绘就乡村更加壮美的明天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作者:陈凯锋 朱永祺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学院合作探索非遗手工艺传统与现代链接实践团赴凤翔探访木版年画
  • 青春力量驻基层,实践服务显担当——循梦实践团入户走访与社区事务助力纪实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