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追寻英雄足迹,感悟时代变迁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宁弘德”实践团队第三日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7月12日讯(通讯员 朱永祺 陈凯锋)
  为深入挖掘红色历史内涵,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同时探寻乡村发展新貌,7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宁弘德”实践团队继续在宁德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在红色展馆中追溯烽火岁月,在革命故居里触摸初心温度,在乡村田野间感受时代变迁,度过了又一段充实而深刻的时光。
  探访红色展馆,回溯烽火岁月
  清晨,告别福安的朝阳,“赴宁弘德”实践团队的车辆便朝着红色记忆深处驶去。抵达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时,阳光正好透过窗棂,洒在馆内泛黄的战报和斑驳的步枪上,为这段厚重的历史更添一份肃穆与庄严。
  团队成员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一步步走进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讲解员的讲述生动而详实,从闽东独立师在艰难处境中的组建,到在战火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将闽东地区革命斗争的壮阔画卷缓缓铺展。大家仿佛看到了叶飞将军挥斥方遒的身影,见证了曾志同志扎根群众的足迹,更感受到了无数无名战士用热血染红旗帜的壮烈。
  馆内的一件件展品,都承载着惊心动魄的过往:玻璃展柜里的草鞋磨出了洞,却仿佛还带着战士们行军时的温度;褪色的家书信纸虽薄,字里行间却藏着“舍小家为大家”的滚烫初心。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品,在大家心中激起阵阵涟漪,让每个人都深切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团队成员们举着镜头穿梭在各个展区,认真拍摄着每一个珍贵场景:镜头扫过“烽火闽东”的场景复原,定格在“英雄壮歌”的图文展板,还抓拍下队员们专注记录的侧脸。这不仅是在积累宣传视频的素材,更是在与历史对话——大家深刻领悟到,“坚定信念”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绝境中仍能竖起的红旗;“敢为人先”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白色恐怖里开辟根据地的勇气。这些红色记忆不该只躺在展馆里,更该被更多人看见、被年轻一代读懂。
  瞻仰革命故居,触摸赤诚初心
  午后的阳光穿过层叠的树冠,在闽东的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光影。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踏着暖意,先后走进叶飞、范式人、阮英平三位革命先辈的故居。
  灰瓦土墙的建筑朴素而庄重,屋内锈迹斑斑的旧步枪、泛黄的书信手稿与褪色的老照片静静陈列。每一件物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先辈们的革命故事,让大家在凝视中真切触摸到他们扎根乡土、投身革命的赤诚初心。成员们一边仔细观看,一边低声交流着内心的感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愈发深厚。
  走进桃花溪村,聆听变迁故事
  离开革命先辈故居后,团队沿着潺潺溪流来到桃花溪村。村里的叔叔阿姨们早已热情地等候着,大家围坐在一起,用带着乡音的话语亲切闲谈。
  交谈中,叔叔阿姨们既有对先辈们守护家园的深切追忆,讲述着当年先辈们为了保护村庄、投身革命的英勇事迹;也分享着村庄变迁的欣喜:“以前是泥路雨天滑,出门都不方便,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来村里的游客也多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话语间,满是对如今美好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的憧憬。
  一天的实践活动在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中落下帷幕。团队成员们在红色展馆和革命故居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在桃花溪村感受到了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接下来,他们将带着这些收获继续前行,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朱永祺 陈凯锋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学院合作探索非遗手工艺传统与现代链接实践团赴凤翔探访木版年画
  • 青春力量驻基层,实践服务显担当——循梦实践团入户走访与社区事务助力纪实
  • 在莱芜,解锁“舌尖安全”——山东大学青鸾实践团开讲啦!
  • “利剑护航,法治星火燎原”实践团:反诈普法,情系彭州关口社区
  • 揭秘冰爽背后的秘密: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走进三潭社区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