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赴宝鸡、延安、渭南探寻非遗手工艺传统与现代链接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专程造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深入其位于宝鸡市区的工作室,系统学习年画制作技艺,近距离感受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邰立平木版年画工作室,色彩饱满、构图饱满的木版年画作品琳琅满目。从庄重的祭祀画、祈愿风调雨顺的谷雨画,到描绘民间故事、戏曲人物的戏文画,每一幅都生动展现了关中地区的民俗风情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向实践队员们详细讲解了凤翔木版年画的历史脉络。他介绍,这门技艺源于宋元,盛于明清,是记录当地社会生活和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

图为木版年画作品。尹传文供图
“制作一幅完整的年画,工序繁复细致,严丝合缝,短则十余日,长则数月。”邰立平强调。他重点拆解了关键步骤:首先是选材备版,需选用当地木质细腻、不易变形的梨木;接着是画稿设计,既要契合传统吉祥寓意,又需兼顾艺术美感;随后是极为考验功力的刻版环节,刀锋游走间,线条的深浅、流畅度决定了成品的精细程度;最后是套色印刷,需精准对版,反复拓印,方能呈现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讲解过程中,刻刀在木板上发出的笃笃声,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木香与墨香,让实践队员们身临其境。

图为邰立平为同学们讲解木版年画制作过程。白咏熙供图
理论学习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分组体验制作环节。一组队员仔细清扫雕好的木版,确保版面洁净无尘,这是杜绝印刷瑕疵的基础。另一组则专注于颜料调配。“颜料是用矿物粉和植物胶按古法熬制的,比例和火候都很关键,”负责调色的队员缓缓搅动,凝神观察色泽变化。印刷组的操作更是小心翼翼:一人牢牢固定木版,另一人将韧性十足的宣纸严丝合缝地铺展其上,再用特制的棕刷匀速施压,均匀推擦。当纸张被轻轻揭起,一幅线条分明、色彩饱满的“连年有余”年画跃然纸上,队员们不禁发出惊叹。“看着简单,上手才知道难!推刷的力道、速度稍有偏差,颜色就深浅不一,甚至错位,”初次尝试的实践队员感慨道。历经数次失败与调整,当亲手印制的年画终获成功,喜悦与成就感油然而生,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图为实践团队员体验木版年画制作过程。齐一凡供图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深切体悟到非遗传承的挑战与坚守。邰立平坦言,当下传统木版年画市场持续萎缩,掌握全套技艺的传承人屈指可数并普遍年逾古稀,年轻从业者的生计保障成为现实难题。面对困境,他始终坚守匠心——执着创作契合时代审美的新题材年画,同时主动携手高校、设计机构孵化文创产品,探索"非遗+研学"等创新模式,竭力让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团队员和邰立平合影留念。张潇天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子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凤翔木版年画的历史与技艺,更通过亲手实践,深切体悟到其蕴含的独特匠心精神。团队成员表示,将系统梳理实践资料,通过校园展览、新媒体推送等方式传递文化温度,让更多同龄人认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思考青年一代在非遗保护与创新中的责任担当。
通讯员 李雨宣 朱玮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