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常州工学院“对话秋白,青春筑梦”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前往江苏常州瞿秋白故居,开展主题研学实践活动,深入探寻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革命足迹,感悟革命先驱精神。
在故居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细致参观了各个展区。泛黄的书信、磨损的眼镜、朴素的衣物以及那张承载着革命思考的书桌,生动还原了瞿秋白的生活与斗争场景。故居讲解员重点介绍了《多余的话》手稿复制品:“这份狱中绝笔,展现了瞿秋白先生作为革命家对信仰的坚定,以及作为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深刻自省。”实践团队队员们认真聆听,不时记录。
书房展区一张摆放着砚台和毛笔的书桌吸引了大二学生俞馨蕊的注意。“这些日常物件让我感受到瞿秋白先生平凡生活的一面,”俞馨蕊说,“但正是在这样朴实的书桌前,他笔耕不辍,为革命事业和思想启蒙贡献智慧,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伟大源于日常的坚守。”

图为实践队成员仔细观看瞿秋白故居陈列的文物。武兰兰摄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注意到故居西厢房专门设置了“瞿秋白与翻译事业”展区。这里陈列着他翻译的《国际歌》手稿和多种外文书籍,其中一本《新俄文学选集》的扉页上留有他用俄文写下的批注。赵芸禾介绍,瞿秋白精通多门外语,翻译了大量马列著作和文学作品,“他提出的‘翻译要信达雅’原则,至今仍是翻译界的重要准则。”实践队队员、外语学院学院姜季翎仔细研读着翻译手稿,她表示:“没想到革命先辈在专业领域也有如此深的造诣,这让我更加明白‘术业有专攻’的重要性。”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瞿秋白纪念馆展区。武兰兰摄
临近参观结束,队员们来到故居庭院内的瞿秋白雕像前。雕像中的瞿秋白身着长衫,目光坚定望向远方。实践队指导老师丁秋娜组织队员们进行简短交流,队员们纷纷分享参观感悟。“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在狱中仍坚持写作的事迹,那种面对困境不放弃理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队员沈艺说。吴辛浥则表示:“通过这次参观,我对‘初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在学习中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瞿秋白雕像前驻足。武兰兰摄
实践队特别与故居研究室主任进行了座谈。借助墙上的老照片和史料,详细讲述了瞿秋白的成长历程:“1899年,瞿秋白先生出生于此,他的学识基础和早期思想在这里形成。1920年,他正是从这座院落出发,远赴苏联,投身于寻求救国真理的伟大征程。”
座谈中,主任深入阐释了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其核心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无比坚定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即使面对生死考验也毫不动摇,”他强调,“这种精神对当代青年尤为珍贵,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力量,勇于担当时代责任。”队员们就瞿秋白的历史贡献与精神内涵积极提问交流。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指导老师、校团委老师表示:“这次实地探访瞿秋白故居,是一堂生动的沉浸式思政课。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同学们对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范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悟,这种教育效果是课堂难以替代的。”队员们纷纷表示,此行深化了对党的早期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理解,会将所见所感融入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成长成才。
此次瞿秋白故居之行,让实践队队员们在实物观摩、现场讲解和互动交流中,对革命先辈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实践队将把此次探访的收获整理成实践报告,并在校内开展主题分享会,让更多同学了解瞿秋白的革命事迹和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