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小玲)为响应国家“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战略部署与“文化强国”建设倡议,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心探脉文韵寻踪团”于2025年7月赴宁德福安,开展以“寻古韵文脉传乡土风华”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青年学生深挖乡土文化根脉,搭建城乡文化桥梁。
古韵新声,文化共扬 坦洋是座写满“茶史章”的古村落,拥有厚重的茶商文化与丰富的技艺遗产,清代茶商宅院、天后宫、炮楼等历史建筑错落有致,坦洋工夫茶萎凋发酵技艺、茶器制作、茶商故事传说等文化遗产延续至今。但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茶饮冲击、年轻一代从业意愿降低,老工艺面临失传困境,这些宝贵的遗产亟需注入新活力,文化传承也缺乏年轻化的转化与推广路径。寻踪团深入坦洋的古茶行、老民居、真武廊桥等历史遗存,细致梳理坦洋工夫制作技艺的传承脉络,记录畲族茶歌、斗茶习俗等民俗故事,尝试将坦洋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在走访中,村里的一位叔叔提到:“这些年轻人一来,就会围着问茶史、拍技艺,还问着说怎么把老茶故事放到短视频里,如果真的可以,坦洋的茶会不会卖的更多,这生活真的会越来越好。”
图为非遗传承人施立强制茶。钟琳琅 供图
金斗洋藏于闽东群山中,是中华畲族武术之乡,积淀着深厚的畲族传统文化,百年畲族古民居、祖祠、习武堂错落山间,畲族武术等传统技艺历经岁月传承至今。从坦洋来,寻踪团走进金斗洋,踏访村落各处感受畲族风情,有幸与武术传承人雷康莲、雷梅娇进行深入交流访谈,详细了解了村落与武术背后的文化故事,成员们还跟着武术传承人学习基本招式,亲身体验畲族武术的刚劲韵味。两位传承人表示村中现在主要的产业就是畲武以及研学,村中会举办武术文化节,也会组织人员参加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今年也准备着田地轮作的项目,要将整个产业链做起来。
图为团队成员与两位畲拳非遗传承人雷康莲、雷梅娇进行座谈。钟琳琅 供图
廉岭是畲汉交融古村落,百年畲汉合居古厝群保留完整,银器、乌米饭、竹编、畲族歌谣等非遗技艺代代相传,农耕文化与民俗风情交融成独特的地域印记。近年来,村落相关文化遗产有着文化断层的风险,了解情况后,团队成员们制定计划赴廉岭,在廉岭参观古厝、畲族民俗馆、开展文化调研,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积极投身文化传承实践,成员们聆听古厝故事、跟着传承人学唱畲汉混合山歌、体验传统农具使用,同时有幸采访到了乌米饭非遗传承人钟伏谢,不仅深入了解了乌米饭的历史故事,也学习到了乌米饭的制作方法。在采访中,钟伏谢老师说“现在提倡这个乡村振兴,第一点要人才振兴,没有人怎么能振兴。”团队表示,会将整理此次调研成果,通过文字、影像等形式广泛传播廉岭文化故事,助力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共同守护这份跨越百年的民族交融瑰宝。
图为团队成员与乌米饭非遗传承人钟伏谢进行采访。钟琳琅 供图
古韵流芳,待新续传 经心探脉文韵寻踪团此次三下乡,踏遍了坦洋的古茶行、金斗洋的习武堂、廉岭的古厝群,在茶香里理茶史脉络,在拳脚间体悟武术精神,在锻银的叮当声与乌米饭的糯香中触摸畲汉交融的温度——这些亲手记录的技艺细节、用心聆听的文化故事、亲身实践的传统体验,“亲手做过坦洋工夫茶,才懂每一片茶叶里的讲究;跟着练过畲族武术,才明白招式里的精气神;学做乌米饭时,才体会到畲汉一起生活的温暖。”团队成员陈同学说,“我们能做的,就是把看到的、学到的传出去,用年轻人的方式让更多人喜欢这些老文化。”团队大多数为汉族人,仅一位畲族人,她分享道:“当古老的文化基因与青春的表达碰撞,当‘守正’的坚守与‘创新’的勇气结合,传承便有了跨越时空的力量。”希望每一份文化遗产都能在当代土壤中扎根、生长,生生不息!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雷康莲、雷梅娇在金斗洋畲寨大门合影。钟琳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