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武汉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在东西湖区“乡村邻里空间”推出第五场公益课堂。主讲人、2023级植科院本科生张明怡以《小麦玉米的神奇变身》为题,带领社区孩子们探索主食背后的科学奥秘与古人智慧,通过亲手制作面筋,让孩子们体验实践乐趣。
张明怡老师以趣味问题开场,提出“为什么小麦不能直接煮,而要磨成粉?”张明怡老师用卡通示意图揭开小麦籽粒三层结构——皮层、胚乳、胚,并现场对比“麦饭”与拉面的口感差异。当得知“华麦2152”优质品种由华农自主选育时,孩子们鼓掌欢呼:“原来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随后,张明怡老师用一张“玉米七十二变”思维导图从饲料、玉米油到玉米须茶和玉米胶向小朋友们展示玉米用途。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地感受古人的智慧,张老师讲述了两个生动的故事。“孙权洗面筋”的故事中,东汉时期粮草淋雨后,孙权揉搓酸面团意外发明面筋,成就了“变废为宝”的经典;“金豆开花救龙王”的故事里,百姓炒玉米爆花骗过玉帝,衍生出“二月二龙抬头”爆米花的习俗。张老师总结道:“古人的智慧,就藏在‘化危机为转机’的巧思里!”

在实验部分,在助教邓嘉琪、张露文指导下,混合揉面和静置醒发工作有序完成,随后孩子们自行动手在水中揉搓面团。通过反复换水洗去淀粉,当弹性十足的面筋团最终呈现时,现场沸腾起来,孩子们兴奋地喊道:“这是我做的‘孙权同款’!”


活动尾声,张老师指着孩子们手中的面筋说:“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小麦玉米的结构,更懂得了古人如何用智慧解决难题。这团‘胶’是穿越千年的创新精神,而玉米的‘七十二变’正是现代科技的延续——这就是‘耕读’的力量:用知识创造美好生活!”

此次粮食科普活动,不仅让社区孩子们学到了丰富的粮食知识,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耕读精神的魅力。未来一周,实践团还将深入社区,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