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青瑶寻秘小队走进恭城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在全国唯一的瑶医药主题展陈中,系统参观丸膏制剂、采药器具、佩疗文化及药浴体系四大核心板块。馆藏
83件清代瑶医工具与12组濒危秘方标本,诠释了"依山而创,因俗而传"的民族医药智慧。
探秘·古法药工的时空对话 在采药工具展区,团队成员见到了
24齿药锯、曲柄挖药锄、三格背篓等特色器具。"齿距决定根茎完整度,曲柄设计适应陡坡作业",讲解员演示清代多齿药锯如何保障药材完整性。展柜中并列陈列的民国铜药臼与现代GMP制丸机,揭示了从"石臼捶丸"到"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迭代,尤以治疗风湿的清代配方"三关透骨丸"与民国妇科良方"百解膏"最具代表性。
解码·佩香为药的瑶家智慧 瑶药香囊展台颠覆传统认知:
12种地域性配方对应不同节气与健康需求。其中"端午避瘟囊"填充苍术、佩兰等芳香化湿药,"寒露暖宫囊"则含艾叶、肉桂等温经药材。更独特的是
药佩文化——儿童银项圈嵌药饼防惊风,新娘腰带缀香包助生育。这些可穿戴医药正印证了瑶医"未病先防"的预防观。
体验·千年药浴的现代新生 在药浴专题区,
1:1复原的瑶家浴房生动展示"三天出工,一天泡汤"的养生传统。竹篾浴盆旁陈列着
72味经典浴方,按"产后三泡"、"祛痧五汤"等症候分类。团队成员对比发现:吴章云传承的刮痧配浴疗法,正源自展品中清代《痧浴合治图》记载的"刮通经络,药随痧入"原理。而今这些古老智慧已转化为现代药浴包,年产量
超200万袋。

基于瑶族博物馆的深度调研,青瑶寻秘小队制定三项暑期行动计划:根据馆藏12味节气药材,在学校、社区中开展节气香囊手作体验活动;开展线上药浴直播课,邀请医师演示古法浴包制作过程;录制短视频讲解83件瑶医器具,借助网络传播使更多人了解瑶医药文化。草木清香自此萦绕衣襟,千年浴方漫入生活,斑驳药锄在声声讲述中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