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堆积如山的牛粪令人头疼,废弃的果枝无处安放……这些被视为“生态包袱”的农业废弃物,如何在三秦大地上悄然蜕变?7月19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沃野绿程,碳循耀关”实践团队兵分五路,深入咸阳、渭南、杨凌、宝鸡、铜川的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与政府机构,开启了一场探寻农业废弃物“涅槃重生”的科技之旅,为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贡献青春智慧。
前端转化:废弃物变废为宝的“绿色密码” 
图为渭南团队去大荔县政府调研的过程 刘雨欣摄
踏入渭南市大荔县华山牧场,空气中少了预想中的异味,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庞大而精密的“绿色引擎”在低鸣运转。牧场负责人指着厌氧发酵罐介绍:“这里每天‘吞下’329吨牛粪,经过微生物的神奇作用,‘吐’出19吨沼气。”这些沼气驱动着发电机,年发电量高达240万千瓦时,点亮了千家万户,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如同一座无形的“碳汇森林”。更令人欣喜的是,发酵后的沼液成为周边农户的“免费营养液”,滋养着500余亩农田。

图为铜川团队去上龙村华敏农业有限公司调研的过程 张睿摄
同样聚焦前端处理的还有铜川市上龙村华敏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苏学华师傅带领队员们穿梭于挂满果实的樱桃园、梨园和现代化的养猪场之间,深入考察企业的循环种养模式。公司坚持循环理念,将养殖场粪便、大豆发酵制成农家肥,年消耗废弃物3000余吨,同时搭配滴灌水溶肥技术施肥,构建起“养殖—种植”内循环体系,既降低化肥依赖,又让养殖废弃物变“沃土养料”,打造成当地生态农业样板。调研队员感叹道:“相比化肥,这种‘土法子’养出的果子更甜,土壤也更健康。小循环,但也有生态农业的大文章!”而且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化肥依赖,更带动了周边3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科技赋能:循环链条上的“创新引擎” 
图为杨凌团队去秦宝牛业有限公司调研的过程 王奕勋摄
在杨凌秦宝牛业有限公司,调研团队的目光被一层厚厚的“软床”吸引。“这叫生物发酵床,厚度6-7厘米,是锯末、菌渣和小麦秸秆混合‘特制’的。”工作人员王工解释道。更关键的是其中添加的生物发酵素,高效分解着牛排泄物。极大地减少了清理频率,通常每两个月才需要清理一次。”大家饶有兴趣得问道:“多久清理一次?”“两个月!”这个答案让队员们惊叹不已。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动物福利,更让牛粪在源头就开始了资源化之旅。

图为宝鸡团队在眉县猕猴桃种植基地采访的过程 冯笑妍摄
宝鸡眉县猕猴桃种植基地,以往修剪下的枝条堆积如山,如今却成了增收的“香饽饽”。基地负责人向宝鸡小分队展示了“厚地模式”的魔力:粉碎的枝条、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加入特定的微生物菌剂,在精心控制下堆沤发酵,最终蜕变成优质生物有机肥。“合作社按每吨200-300元收购枝条,果农每亩能增收200多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土壤:使用这种有机肥后,猕猴桃的商品果率提升了8.5%,售价也提高了10%。曾经困扰乡村的废弃物乱堆问题迎刃而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

图为咸阳团队在润兴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采访的过程 史浩楠摄
在咸阳润兴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团队也了解到企业探索种养结合模式时面临的现实挑战:加工转化技术瓶颈、废弃物收集运输困难等,这些都成为规模化发展的“拦路虎”。这更激发了青年学子的责任感。
青年之声:从课堂到田间的“生态答卷” “课本里抽象的‘循环经济’,原来在陕西的田野上如此生动!”队员们在调研日志中纷纷写下类似的感悟。队长赖祥沛在团队讨论中目光坚定:“这次调研像一堂行走的生态课。我们看到科技的伟力,也看到突破的难点。未来,我们想运用所学,设计更精准的农业碳足迹核算模型,这些企业提供数据支撑。”
本次调研覆盖畜禽粪污、作物秸秆、果蔬加工废弃物等多元类型,西安建筑科大学子用脚步丈量陕西,用专业视角解码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多元路径,揭示了陕西从“污染治理”到“价值创造”的绿色跃迁。团队后续将继续深度调研,为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绿色画卷,贡献澎湃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