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的教室里,墨香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与张家港暑托班书法老师并肩而立,将毛笔、宣纸与墨汁郑重地交到孩子们手中。“握笔就像跟老朋友握手,不用太用力哦。”志愿者轻声引导,起初孩子们的小手握着毛笔微微颤抖,眼神紧紧锁住笔尖,仿佛生怕惊扰了这杆穿越千年的竹笔。
笔落宣纸:童心跳动与笔墨相融
从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开始,孩子们在宣纸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笔”。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在练习“和”字时,突然在右侧添了个圆圆的笑脸,她举着作品跑到老师面前,奶声奶气地说:“老师你看,‘和气’就是要大家都开心呀!”旁边的小男孩则对横画有了自己的理解,他画的横虽然不规整,却带着自然的弧度,得意地解释:“这是风吹过的样子,汉字也会动呢!”
志愿者们没有纠正这些“出格”的创作,反而蹲下身倾听孩子们的想法。正如一位老师所说:“书法的传承,从来不只是横平竖直的复刻,而是让孩子们在笔墨中感受到汉字的温度。”当孩子们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那些或稚嫩或大胆的线条,仿佛在与千年前的书写者对话,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童真的创意里,悄然生长出传承的新可能。
蓝靛染布:古法技艺与创意共生
蓝印花布课堂上,一盆靛蓝色的染浆成了孩子们眼中的“魔法”。当石灰与蓝靛在盆中相遇,泛起层层涟漪时,一个小男孩突然拍手:“老师你看,这像不像傍晚的天空掉进盆里了?”这句话让整个课堂都热闹起来,孩子们围在染盆边,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这抹靛蓝的“秘密”。
在拓印环节,孩子们的创意更是让人惊喜。有个小女孩在布角拓下自己的小脚印,取名“我们走过的路”;还有个男孩故意让染浆晕开,看着蓝白交融的图案笑说:“这是云朵在布上睡觉呢。”志愿者们看着孩子们专注地摆弄着蓝白图案,忽然明白:非遗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让古老技艺接上当代的心跳。
就像课堂上制作的“会说话的布”团扇,孩子们把自己的创意画在蓝印花布上,既有传统的纹样,又有现代的卡通形象。这种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碰撞,让先民的智慧在孩子们的指尖流转,也让蓝印花布从博物馆的展品,变成了能走进生活、激发灵感的文化符号。
光影之间:文物故事与童心对话
《国家宝藏》的放映环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文物的大门。当影片里的文物修复师讲述青铜鼎的故事时,平时最好动的男孩突然举手:“那些花纹是不是古人画的画呀?”这个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讨论,孩子们接连抛出“为啥要把字刻在石头上”“玉琮长得像不像天上的星星”等充满童趣却又不失思考的问题。
影片结束后,一个穿粉色裙子的女孩拿出橡皮泥,捏了个小小的“鼎”,还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认真地说:“我要让它成为‘宝藏’。”志愿者看着这个“迷你鼎”,突然意识到:对孩子们来说,历史不再是课本里遥远的数字,而是可以通过影像触摸、用双手创造、在心里扎根的文化记忆。
《国家宝藏》搭建的这座桥梁,让文物从博物馆的展柜走进了暑托班的课堂。当孩子们开始主动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甚至想为它们赋予新的意义时,传承就有了最生动的模样——它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孩子们用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古老文物注入的新活力。
作者署名:通讯员王奇

书法练习

观看国家宝藏

制作蓝印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