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初到张家港暑托班时,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填满空白”的心态:要让作业本上的错题变成对题,让不会的知识点变成会的,让空白的作文纸填满句子。他们像辛勤的园丁,想把每株小树苗都修剪得一样整齐。
教育不是“填空题”:别用标准答案填满空白
可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温柔的耳光:三年级孩子的“小鸟地唱歌”,填不进“的地得”的语法框;五年级女孩漏看的“平均”,不是没听到,而是没理解;男孩空白的作文纸,不是没想法,而是不知道怎么说出来。志愿者小李说:“我越想把标准答案填进去,孩子们的眉头皱得越紧,好像那些空白不是用来填答案的,是用来藏想法的。”
直到那个孩子解释“小鸟在地上唱歌”时,志愿者们才突然明白:教育不是给空白的作业本填标准答案,就像不能给小鸟画好笼子,告诉它“你必须这样飞”。成长的空白里,藏着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比起填满它,更重要的是守护这份探索的勇气。
尊重“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暑托班的孩子们,像花园里的花,各有各的花期和模样。有的对文字敏感,能很快分清“的地得”;有的擅长图像思维,需要画画才能写出作文;有的理解数学概念慢,但一旦懂了,就会记得特别牢。
志愿者们开始学着尊重这些“不一样”。对那个爱画画的男孩,他们说“先画再写,没关系”;对那个数学稍慢的女孩,他们说“我们每天只搞定一个小知识点,不急”;对那个总用错“的地得”的孩子,他们说“你的小鸟故事很精彩,我们慢慢学怎么写更清楚”。
这种尊重像阳光雨露,让孩子们渐渐舒展起来。男孩的画越来越生动,文字也跟着长出翅膀;女孩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数学题做得越来越稳;那个孩子的“的地得”虽然还会错,但句子里的画面感却越来越强。原来,教育的智慧不在于让所有孩子同步成长,而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长成自己的样子。就像花园里,牡丹开得热烈,兰花开得清雅,各有各的美,不必强求一样。
引导的“魔力”:帮孩子长出自己的“知识枝叶”
志愿者们发现,最好的教育不是“给予答案”,而是“引导思考”,就像给小树苗搭支架,不是替它长,而是帮它长得更直。面对数学题,他们不再说“应该这样算”,而是问“如果换个数字,你会怎么算”;面对作文,不再说“应该写这些”,而是问“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面对语法错误,不再说“必须这样用”,而是问“你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这种引导让孩子们的思维像藤蔓一样伸展。女孩在被问“如果没有‘平均’会怎样”时,自己想出了“可能有人多有人少”;男孩在被问“萤火虫找朋友时会遇到谁”时,写出了“它遇到了纺织娘,纺织娘在草叶上弹琴”;那个孩子在被问“小鸟唱歌时还会做什么”时,补充了“它还啄了啄草籽,好像在打节拍”。
这些自主思考的“枝叶”,比标准答案更珍贵,因为它们是从孩子自己的思维里长出来的,带着他们独特的印记。志愿者们明白:教育要做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枝叶”嫁接到孩子身上,而是帮他们从自己的思考里,长出属于自己的枝叶,这样的知识树,才会根深叶茂。
回归本真: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守望”
暑托班结束时,志愿者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孩子们的作业本合集。翻开它,能看到歪扭的字迹、可爱的插画、奇奇怪怪的符号,还有那些从错误里长出的思考。这些不完美的痕迹,拼凑出成长最真实的模样。
一位志愿者在总结里写道:“我们来的时候,想教会孩子怎么写作业;离开的时候,才明白是孩子教会我们,成长是什么样子。”这场暑托班实践,让他们读懂了教育的本真:它不是刻板的灌输,不是严苛的纠错,而是以尊重为土壤,以引导为阳光,守望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在错误中学会思考,在表达中绽放独特的光芒。
未来,这份“守望”的理念会跟着志愿者们,走进更多教育场景。因为他们知道,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说“我是这样想的”,并被温柔地回应“我懂你的想法”。这,才是成长最该有的模样,也是教育最该有的温度。
作者署名:通讯员王奇

课间休息

阅读图书

作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