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美育浸润计划”支教团队7月18日教学活动纪实:以美为帆,助梦远航

    2025-08-01    阅读:
    来源:美育浸润计划实践团
7月18日,夏日的阳光洒满校园,“美育浸润计划”支教团队的教学活动带着温润的力量在校园里有序推进。当日课程如同彩锦,语言学习、传统艺术和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在一起,为学生们铺开了一条通往多元认知的探索之路,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稳步前行。
  
  牛津英语课——让语言在趣味中灵动起来
  贾茜然老师在A班的牛津英语课宛如一场妙趣横生的语言探险,将英语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巧妙融入生活场景。老师以词汇拓展为基石,以句型练习为脉络,以简单对话为桥梁,为学生搭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课堂上,情景创设让抽象的语言变得鲜活,仿佛瞬间到了具体的生活场景,趣味游戏则像一颗颗甜蜜的糖果,吸引着学生主动参与。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都是课堂上最动人的风景。
  
  扎染美学课——指尖流转的非遗之韵
  熊瑜老师的扎染美学课,是一场与传统工艺的温柔邂逅,继续将这份古老的美丽传承发扬。在掌握基础技法后,老师鼓励学生们挣脱束缚,大胆尝试更具创意的设计——对称图案如蝴蝶展翅般灵动,渐变色彩似晚霞晕染般绚丽,这些元素在学生的巧手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孩子们屏息凝神,专注于布料的每一次折叠、每一处绑扎、每一滴染色,指尖的动作里承载着对美的向往。当一件件色彩绚丽、纹样别致的扎染作品展现在眼前时,不仅惊艳于学生们的创作才华,更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手中的传承与创新,那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
  
  植物拓印课——与自然共舞的艺术魔法
  张佳美老师的植物拓印课,带学生走进了一个与自然对话的艺术世界。课堂上,老师如同向导,指引学生在草丛中寻觅不同种类的植物叶片——有的边缘带着锯齿,有的脉络清晰如网,有的叶面毛茸茸充满生机。学生们化身小小艺术家,探索着多层叠加拓印的层次感、色彩混合拓印的丰富度,每一次敲击都像是在与自然共舞。他们精心操作,将植物的自然纹理与色彩巧妙融合,一幅幅富有生机的拓印作品便跃然纸上,仿佛将整个夏天的绿意都定格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观察力如显微镜般敏锐,动手能力如工匠般娴熟,创造力如泉涌般迸发,而对自然之美的感知,也变得更加细腻与深刻。
  
  历史文物课——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王想老师的历史文物课,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开启了一扇通往遥远过去的时光之门,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与千年文明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课堂上,老师巧妙运用高清图片的细节放大、动态视频的场景还原与实物模型的触感体验,将一件件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历史文物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青铜器上狰狞神秘的饕餮纹,静静诉说着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图腾信仰的庄严;陶瓷器表面流转的釉色光泽,恰似时光在器物上留下的温柔吻痕,见证着不同时代审美风尚的流转变迁;玉器温润通透的光泽里,凝结着匠人千锤百炼的巧思与对极致工艺的执着追求;古书画的笔墨浓淡间,藏着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与精神风骨。
  从青铜礼器的厚重庄严到陶瓷器皿的雅致灵动,从玉石雕琢的温润内敛到笔墨丹青的意境悠远,学生们始终沉浸在历史的魅力之中,眼中闪烁着探索未知的好奇光芒,脸上洋溢着与文明相遇的向往之情。这堂文物课不仅像一扇窗,让学生们窥见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拓宽了认知视野;更如同一颗种子,在他们心中深深播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愫,悄然培养起守护文明遗产的责任与担当。当课程结束时,那些文物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已化作滋养心灵的养分,让文化传承的火种在青春心中静静燃烧。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