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西行雪莲,同心雪域”实践团队与堆龙德庆老人共赴非遗手工之约

    2025-08-02    阅读: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西行雪莲,同心雪域”社会实践团队堆龙德庆分队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强调要让非遗“活起来”,融入群众生活,同时大力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西安交通大学“西行雪莲,同心雪域”堆龙德庆小分队积极响应号召,走进当地养老院,与老人们一同开展漆扇、扎染、螺钿等非遗手工活动,用巧手传递温暖,让古老技艺在欢声笑语中焕发新彩。
  漆扇轻摇,书签载情
  活动前,队员们特意准备了轻便的书签作为漆扇制作的基础材料,还提前练习调色和试染,确保能够更好地为老人们演示。
  活动中,队员林虹余、周子遊围在老人身边,手把手教学:从挑好喜欢的颜色,到把颜料轻轻滴在水面;从看着颜色在水里慢慢散开,到把书签稳稳放下去;从小心翼翼把书签提上来,到用吸油纸吸掉上面多余的水。队员们始终耐心陪伴在老人左右。有的老人眼神不太好,队员就握着他们的手一起操作。当一把把带着淡淡漆香、绘满心意的“小漆扇”书签完成时,老人们纷纷拿在手里端详,脸上满是喜悦。

老人参与漆扇活动过程 林虹余通讯员摄


老人展示漆扇体验成果 林虹余通讯员摄
  扎染晕染,蓝白相错
  扎染环节中,队员们考虑到老人的操作便利,提前准备了已裁剪好的纯棉方巾,以及橡皮筋、竹夹等工具,并预先练习了几种简单的扎法。

团队成员进行扎染工具准备 林虹余通讯员摄
  开始后,队员们先向老人们展示扎染成品,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样式。队员郭鸿升积极教学老人们扎染的步骤,并教他们如何控制扎结的松紧度,还笑着说“扎得越紧,染出来的白花纹越清晰”。当老人们把扎好的布放进靛蓝色染缸时,都好奇地盯着布料慢慢变色;捞出清洗、拆线的瞬间,看到蓝白交错的花纹在布上绽放,老人们更是惊喜地拍手称赞。

老人展示扎染成果 夏悦通讯员摄

团队成员与老人合照 林虹余通讯员摄
  螺钿映彩,碎贝成诗
  螺钿工艺虽精巧,但队员们特意简化了流程:提前准备了细小的方形、圆形的贝壳碎片以及木工胶和镊子,并提供了适合老人操作的简单材料,如簪子、胸针、发卡等,确保该活动既不失趣味性,又简便易操作。

螺钿制作材料准备 林虹余通讯员摄
  活动中,队员们先给老人们讲解螺钿“以贝壳为媒,拼贴成画”的原理,再示范如何用镊子夹起贝壳碎片,蘸上胶水贴在材料的凹槽中。由于贝壳片较滑,队员们便帮老人递上夹好碎片的镊子,让他们只需轻轻放在指定位置。老人们专注地拼贴着,把碎片摆成各式各样的造型,细碎的贝壳在灯光下闪烁着七彩光泽,像闪耀着的星星。当作品完成,老人们互相展示,成就感满满。

团队成员陪伴老人体验螺钿 林虹余通讯员摄

老人展示螺钿成果 林虹余通讯员摄
  非遗遇雪域,温情共传承
  此次活动中,漆扇的雅致、扎染的灵动、螺钿的璀璨,既能通过动手操作锻炼老人手脑协调能力,又能让老人在创作中获得成就感,重拾自我价值,还能促进彼此交流互动、增进情感,同时借助非遗传递文化内涵,让老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使非遗文化在海拔3600m的高原上绽放出绚烂的火花。

扎染活动部分成果展示 林虹余通讯员摄
  漆扇活动部分成果展示 林虹余通讯员摄
  “西行雪莲,同心雪域”堆龙德庆小分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传承”与“敬老爱老”的理念:既让老人们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到陪伴的温暖,也让非遗技艺在这片高原上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未来,小分队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让非遗之花在雪域高原常开不败,让敬老之情温暖更多时光。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