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生以青春之名 叩响健康乡士

    2025-08-02    阅读:
    来源:刘卉玘
2025年7月,湖北医药学院全科医学院刘卉玘、朱慧珊、赵鑫宇等多名同学分别奔赴各自家乡的应城黄滩卫生院、荆门基层医院、宜昌点军区基层医院等多家基层医院开展大约5天的基层实践活动。以实地探访、协助诊疗、跟岗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这家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模式、诊疗特色及服务半径。他们聚焦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常见病诊疗流程、医患沟通实践等内容,在与医护人员的交流和对日常诊疗场景的观察中,近距离触摸基层医疗的真实脉动,为深化对基层医疗现状的认知、筑牢未来服务基层的职业根基积累第一手经验。

2025年7月1日-5日,刘卉玘同学在应城县黄滩镇卫生院开展社会实践。实践过程中,她在全科门诊协助医生整理病历、引导患者。这里的患者多是熟面孔,医生不仅要开处方,还要反复叮嘱“少吃盐”“定期测血糖”。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0岁老人突发腹痛,医生初步判断为急性阑尾炎后,一边联系上级医院转诊,一边安抚家属情绪,整个过程快速有序,展现了基层医生“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急病善转”的能力。


图为刘卉玘同学观摩护士们换药的过程。刘卉玘供图

5天的实践让她褪去了对医疗行业的“理想化滤镜”,看到了基层工作的琐碎与艰辛,更敬佩医护人员在有限条件下的坚守。作为医学生,未来若有机会,她愿意到基层去——那里或许没有先进的设备,但有最真实的需求。

2025年7月,朱慧珊同学在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镇卫生院开展社会实践。在临床跟随诊疗的日子里,她见证了分级诊疗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百态。全科门诊王医生对分级诊疗理念贯彻较好,遇到一例冠心病术后康复患者,评估其病情稳定、符合下转条件后,主动联系镇内社区卫生服务站,协助患者完成转诊,还为社区医生详细交接康复方案。但也有医生反映,基层检查设备有限,对复杂病情判断准确性不足,不敢轻易下转患者;同时,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坐诊频次低,基层医生难以及时获取疑难病例指导,遇到疑似需上转患者时,因担心转诊后患者不,往往选择“留院观察”,导致分级诊疗的双向转诊通道“上转易、下转难,基层首诊吸引力弱”。


图为朱慧珊同学跟随医生学习看病历的过程。朱慧珊供图

此次实践让她深刻认识到,分级诊疗政策在基层落地,面临制度衔接不畅、医疗能力不足、医患认知滞后等多重挑战。理想中“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在基层执行时,受限于资源、观念、管理等因素,难以完全照进现实。

 

2025年7月7日-11日,赵鑫宇同学在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中心卫生院开展社会实践。他每日清晨紧随带教医生查房,从高血压老人到发热孩童,倾听主诉、记录病程。在狭小诊室中,医生们耐心询问,用方言拉近距离——他不仅学习如何从有限体征中抽丝剥茧,更体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基层智慧。外伤处置室是我难忘的课堂。当目睹医生为骨折农人娴熟打上石膏,从清洁创面、精准塑形到耐心叮嘱康复要点,每一步都倾注着对病痛的细致关怀。他尝试协助准备材料、安抚患者,在“做中学”领悟了基础处置对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意义。

图为赵鑫宇同学跟随医生查房的过程。赵鑫宇供图

此次实践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基层医疗的坚实根基与时代呼应。不仅是一次技能积累,更是一场深刻的价值重塑——它让赵鑫宇同学懂得,真正的医者仁心,唯有深深扎根于人民需要的地方,才能在守护生命的土壤中绽放最恒久的光华。未来,他愿做一颗扎根沃土的种子,为筑牢亿万乡亲的健康长城,贡献属于他的坚韧力量。随着设备更新与定向培养的全科医生加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愿景正变得触手可及。

 

走进基层医院的实践,为他们开启了洞察医学现实的全新窗口。这里与大医院不同,有限资源下,医生需凭扎实功底和丰富经验应对各类病症,让他们意识到夯实基础、精进医术的重要性。在与患者交流中,他们发现患者更需要易懂的病情解释和温暖关怀,这让他们明白,好的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是行医必备,要学会用通俗语言传递医学知识。基层医院对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的重视,也给他们深刻启示。预防大于治疗,未来行医不仅要治病,更要注重疾病预防和健康科普。(通讯员:刘卉玘)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锋行行动 光影溯长河 镜鉴启新篇
  • 两甲子光阴中,前辈历经风雨,为中国电影书写下无数文辉煌篇章。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机源四方·帧影锋行实践团前往中国电影博物馆
  • 08-02
  •   以青春之笔,书乡野新篇
  • 在青岛即墨十六天的实践中,感悟颇丰。从王书记的话中读懂乡村振兴,在瑞草园学习采茶炒茶,体会到收获需打磨。市场调研提出建议,直播
  • 08-02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