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以青春之笔,书乡野新篇

    2025-08-02    阅读:
    来源:孙宁宁;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十六天的实践时光,像一枚被晨露浸润的茶芽,在青岛即墨的土地上舒展成难忘的形状。当我最后一次抚摸瑞草园茶树的叶片,指尖还残留着杀青时的温热;回望龙泉花海的绚烂,耳畔仍回荡着直播助农时的乡音——这段以“农”为墨、以“乡”为纸的青春叙事,终于在蝉鸣渐歇的七月,落下了最动人的句点。
  初抵龙泉街道的那个清晨,王书记办公室墙上“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成了我们读懂乡村振兴的第一把钥匙。座谈会上,他谈及村民收入增长12%时眼里的光,与提及网络覆盖短板时的沉吟,让我突然明白:课本里的“产业振兴”四个字,原来藏着无数基层干部踏碎晨露的奔波。后来在瑞草园,尹经理捻着茶叶说“五斤鲜叶炒一斤干茶”,掌心的老茧与茶垄间的滴灌管道,又让我看见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温柔相拥。
在茶园的日子,是一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我们学着用“一叶一芽”的标准采摘,看嫩绿的希望在竹篓里渐渐堆成小山;在炒茶锅前与高温博弈,看鲜叶在翻炒中褪去青涩,蜷成带着烟火气的模样。最难忘的是制作红茶时,尹经理创新的“摇青”工艺让北方茶叶飘出了花香——原来坚守传统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土地的馈赠里长出新的枝芽。当我们亲手炒出的绿茶在杯中舒展,苦涩里透出的清甜,恰是实践教会我们的第一课:所有收获,都藏在耐住性子的打磨里。
市场调研的过程,像为乡村产业画一幅素描。在石门村的巷陌间,我们听中年茶客谈产地认证的重要,看年轻人对着即饮茶样品眼睛发亮,也记下老人对老字号的牵挂。那些写满字迹的问卷,最终凝结成“差异化茶旅”“年轻化产品”的建议——原来乡村与市场的距离,只差一双懂需求的眼睛。而当我们举起直播设备,在满贡合作社为干海带、鲜花生吆喝时,订单提示音与村民的笑容共振,让我懂得:所谓助农,不过是用青春的声音,把土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更意外的收获藏在计划之外。在茶文化博物馆,紫砂矿的温润光泽与《红楼梦》里的梅花露水,让一片茶叶的历史突然有了温度;在大任富城公司,爬宠食品的精密包装与出口流程,展现着乡村特色产业的另一种可能;而我们团队熬夜开发的“茶博士”小程序,当尹经理用粗糙的手指点开天气提醒时,科技与土地的碰撞竟如此动人。这些碎片像散落的珍珠,被“乡村振兴”的主线串起,让我们看见:振兴从来不是单一的路径,而是无数双手共同编织的网。
  
 离别的那天,瑞草园的晚霞把茶垄染成金色。我想起初到时队员们略显生涩的分工,想起采茶时被汗水浸湿的蓝色队服,想起直播时为一句方言台词笑倒在田埂上的瞬间——这些细碎的光芒,终将汇入乡村振兴的星河。或许我们播下的种子还未长成参天大树,但十六天的扎根让我们确信:青春的意义,正在于把论文写在土地上,把脚印留在希望里。
  再见了,即墨的茶香与花海。当秋风再起时,愿我们亲手浇灌的“振兴之苗”,已在齐鲁大地上抽出新的枝丫。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锋行行动 光影溯长河 镜鉴启新篇
  • 两甲子光阴中,前辈历经风雨,为中国电影书写下无数文辉煌篇章。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机源四方·帧影锋行实践团前往中国电影博物馆
  • 08-02
  • 以青春之笔,书乡野新篇
  • 在青岛即墨十六天的实践中,感悟颇丰。从王书记的话中读懂乡村振兴,在瑞草园学习采茶炒茶,体会到收获需打磨。市场调研提出建议,直播
  • 08-02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