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整治:我们在行动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微观单元,承载着烟火日常,其环境面貌,关乎生活质感,更映照着城市治理温度。在[具体社区名称]这片老旧居民区,杂草丛生、垃圾散落的景象,悄然侵蚀着居民的生活品质,也成为我们开展环境整治行动的缘起。
一、始于洞察:直面环境痛点
当我们走近这片社区,巷道旁肆意疯长的杂草、角落堆积的塑料瓶与食品袋,还有那隐匿在草丛里的烟头,构成了最直观的环境图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杂乱”,实则滋生卫生隐患,拉低居住美感,更折射出社区环境治理的迫切需求。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后,我们明晰了“杂草清除 + 垃圾捡拾”的行动方向,带着为居民重塑宜居空间的期许,筹备工具、组织人员,一场环境焕新行动,蓄势待发。
二、行于实干:汗水浇灌改变
活动当日,团队成员分组协作,成为社区里流动的“环境卫士”。在杂草丛生的区域,铁锹与镰刀齐挥,将顽固的杂草连根拔起、集中清运,让原本杂乱的地面重归整洁;面对角落垃圾,夹子成为“清道夫”,逐一夹起塑料瓶、包装袋,装入垃圾袋,让卫生死角恢复清爽。每一次弯腰、每一下挥动工具,都是对“让社区更美好”承诺的践行,汗水滴落处,环境悄然蜕变。
三、成于坚守:收获多方回响
(一)环境之变:从杂乱到清朗
当杂草被清除,巷道与空地不再荒芜;当垃圾被捡拾,角落与草丛重拾洁净。社区的视觉观感与卫生状况,实现肉眼可见的提升,曾经被忽视的空间,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居民路过时会驻足欣慰的“小美好”。
(二)居民之暖:从漠视到共鸣
活动中,居民的目光从好奇到赞许,从旁观到主动询问,这份认可,是最珍贵的反馈。更有居民受此感染,表示今后会更留意维护环境,个体行动的涟漪,正悄然触动社区共治的春水。
(三)自我之悟:从参与到成长
于团队成员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环境整治,更是实践课堂。动手能力在挥锹拾荒中打磨,社会责任感在服务社区中沉淀,沟通协作在团队配合中升华。我们懂得,改善环境的价值,远不止于空间焕新,更在于个体与社区的双向奔赴。
四、思于长远:探寻长效路径
此次行动,是改善社区环境的起点,却也暴露短板:短期整治难敌长期维持,居民深度参与机制待建。为此,我们期待:
长效维护:与社区携手,定期开展环境行动,推动“居民环境公约”落地,让环保成为日常自觉;
共治激活:以环保讲座、志愿表彰等形式,唤醒居民主人翁意识,设立“环保监督岗”“志愿家庭”,让更多人主动投身社区环境守护。
社区环境整治,道阻且长,却行则将至。我们以一次行动,播下美好种子,更盼这份行动的热度,化作社区共治的恒常温度,让宜居愿景,在居民携手间,岁岁长青,处处闪光 。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清理杂草

图为 实践队队员正在把清理后的杂草集中

图为 实践队队员捡拾垃圾的最终成果

图为 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实践队队员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