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支教赋能!普法护航成长,乡音传承文脉 ——椿木营乡民族中小学支教特色活动侧记

    2025-08-02    阅读:
    来源:恩润童心支教团队
2025年8月1日,椿木营乡的校园里,暑气未消,却因支教团队带来的两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格外热闹。来自山东大学的恩润童心支教队,用普法课堂的理性严谨与“方言 + 普通话”教学的温情细腻,一“法”一“文”,为乡村孩子筑牢成长防线,织就文化传承经纬,成为支教力量扎根乡土、点亮教育的生动注脚。
 
普法课堂:以“法”为盾,守护成长
 
乡村孩子成长环境特殊,法律知识普及,是护航未来的关键。支教老师紧扣乡村生活场景,把晦涩法条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案例。讲《未成年人保护法》,从“校园里被同学欺负咋办”“陌生人给东西能不能要”切入,用情景剧让“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体系鲜活起来;谈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结合“偷偷进果园偷摘果子”“模仿大人参与赌博”等乡村常见事,解析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界限 。
 
“模拟小法庭”环节,孩子们变身“法官”“原告”“被告”,审理“校园欺凌引发纠纷”“弄坏邻居庄稼咋赔偿”“未经允许摘采他人果园水果”等“案件”。在你来我往的辩论中,《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条文不再抽象,“法律是保护自己,也约束行为”的认知,深深烙进孩子心里。课后,有孩子主动说:“以后谁再乱翻我书包,我知道可以告他侵犯隐私!要是有人喊我去偷果子,我也晓得违法不能干!” 法律的种子,在乡土悄然扎根,为孩子们筑起远离危险、捍卫权益的“防护墙” 。
 
乡音课堂:以“音”为桥,传承文脉
 
与普法的理性严谨呼应,方言与普通话教学满是温情。支教老师先让孩子们用椿木营乡方言唠家常——“阿婆喊我‘细娃子’,坡上苞谷‘沙沙’响”,乡音里,藏着代代相传的生活密码。接着,引入普通话诵读,对比“吃饭”与“七饭”、“睡觉”与“困醒”的发音,带孩子用标准语重述乡间故事 。
 
从方言民谣改编成普通话朗诵,到“乡音话乡愁,普话传新声”主题分享,孩子们在语言切换间,守住了方言里的文化根脉,也掌握了走出去的交流工具。大家在课堂上用方言讲述祖辈狩猎、垦荒的故事,再转换成普通话分享给更多同学,让独特的地域文化,借由语言传承,在校园里流淌 。
 
双向赋能,点亮乡土教育星火
 
普法筑牢行为底线,乡音传承文化根脉,支教团队带来的两种教育形态并行,为乡村孩子打造“成长双引擎”。法律赋予孩子保护自我、参与社会的“硬实力”,乡音教学传递文化认同、沟通世界的“软实力”。知识滋养下,孩子们的变化肉眼可见:既能有理有据地说清“村里的地不能随便占,偷摘果子违法”,又能绘声绘色用普话讲好“爷爷奶奶在地里劳作的故事” 。
 
这场双轨并行的支教实践,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育资源下沉乡土的生动探索——让法治根基深扎乡土,让乡音文化续写新篇 。未来,期待更多支教力量汇入乡村,以专业与热忱,编织成长与传承的经纬,让乡村孩子带着“法”的底气、“文”的温情,奔赴更广阔的天地,也让乡村教育在支教力量的滋养中,绽放更耀眼的光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