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汉服之下的农机轴心 ——青年学子调研洛轴集团背后的“中国制造”密码

    2025-08-03    阅读: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
  神都洛阳,繁花似锦,多少“王子”“公主”慕名而来,身着汉服,打卡应天门的盛唐气象,小街天府的烟火人情,第一古刹的悠悠禅意……当游客们醉心于文化名城——洛阳的万千星辉之时,彼处的洛轴集团车间内,正生产着支撑中国农机装备的精密轴承。文化名城的地下涌动着工业血脉,推动着大学生调研团队走出信息茧房,触摸真实的中国制造。
  想来洛阳旅游的网友们在搜寻攻略时,常常会收到“来洛阳当然要看龙门石窟”等的回复,可实际上没有洛轴集团制造的轴承,龙门石窟的起重机恐怕都要“罢工”,身披汉服的洛阳,却有着一颗工业心脏。正值旅游旺季时的洛阳,抖音一条#洛阳汉服#话题的播放量可超50亿次,这些数据会因时节涨落,但中国第一套特大型轴承的诞生地却是不分春秋的亦攻亦工,难题的攻克一刻不停,轴承的加工热火朝天,应天门夜景灯光秀的夺目与热处理车间钢花飞溅的绚烂在老城区与涧西区之间交相辉映,这一次外出调研彻底刷新了青年学子对洛阳的认知,当我们抚摸着这些精密轴承,听着工人为我们讲解着典型工艺时,尚不知此时的它们,也或将在千里之外的麦浪中经受考验。
  “天下粮仓”是河南省的另一个身份,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贡献了1/10的粮食产量,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注:用2023年河南省政府报告数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把农业机械化摆在保障粮食安全更突出位置”,在这片诞生过“红旗渠精神”的土地上,新时代的农业突围战已转向精密的齿轮传动系统。当时间回溯到1958年,洛阳工学院正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培养着技术骨干,几十年后的今天,河南科技大学依然为中国一拖,洛轴集团等企业输送着人才。一台国产收割机轴承组需耐受200万转一季度的磨损,相当于绕赤道25圈,轴承之于农机,就好比关节软骨之于人,轴承质量直接决定着农机在复杂地形作业环境下的生理极限,那些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轴承表面围观裂纹,放大来看就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惊涛骇浪,那直径5厘米的轴承套圈淬火曲线里,藏着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这些钢铁铸就的粮食卫士背后,是一群打破我们刻板印象的新时代工人。
  我们本以为即将看到的是刻板印象的工厂流水线,而真正到达目的地后却发现数控机床操作台像航天控制中心。各种射线下的性能测定,各种工艺下的理化参数,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轴承纳米级图层,当这些数量颇多的数据与颜色各异的检测图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顿感自己的成长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回想起专业课程学习时的困难,在如今这些精密仪器的面前,竟不过尔尔。三坐标测量仪的操作比《机械制作基础》课本里的公差标准严苛十倍;失效分析实验室内,电子显微镜下那些在《材料力学》考试中令人头疼的疲劳裂纹,此刻竟呈现出瑰丽的珊瑚装纹路;前一天《机械设计》课程里冷冰冰的“45号钢”现在却带着车间浸润后的体温成为撬开信息茧房的杠杆,也是丈量我们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距离的一把游标卡尺。这是一次重要的认知重构,我们突然意识到,曾经抱怨“太难”的专业课公式,此刻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向现实世界索要答案,恰如一盏明灯,将课本上的枯燥章节照的透亮,工厂车间传来的车床运作声,更让我们联想到总书记“让青春在创新制造中闪光”的嘱托,又如一溪清泉,流入每一个调研成员的心间。
  在轴承的钢火里,淬炼着新时代青年的粮食担当。从“东方红”拖拉机时代师生们“为吃饱饭而奋斗”的手绘图纸,到如今实验室内为“吃好饭而创新”的激光干涉仪;从洛阳工学院老教授们徒步下乡检修农机的黑白照片,到河南科技大学“丘陵粮安,农机智行”团队到洛轴集团的调研,不变的是“明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变的是一代代青年越来越清晰的认知,每一个为推动现代化产业发展而建设的车间牵动着“国之大者”的宏阔命题,而车铣刨磨的每一个微观精度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时空的真理:大国粮仓的根基,永远扎根在那些愿意把青春淬炼成精密钢件的掌纹里。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