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是破解'三农'发展瓶颈、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技术支撑,更是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担当。”2025年7月4日上午9点,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丘陵粮安,农机智行”调研团一行七人抵达洛阳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启调研实践。
进厂探智造,开启粮安“寻机”之旅
在农业装备事业部车间,企业工作人员热情相迎,围绕丘陵地形适用农机,详细介绍轻量化智能农机、自动驾驶收获平台的研发进展,以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这些讲解,为调研团后续入村测试、优化农机装备,提供了清晰的技术指引,让成员们对丘陵农机“智造”有了初步认知。

图为实践成员前往中信重工路途通讯员王同壮供图
巡检智造线,采集数据赋能“粮机”
当日10时,调研团踏入中信重工重型装备智能生产车间。六台橙色焊接机器人在蓝色防护玻璃后有序运行,火花持续溅射。一名成员贴近观察窗,把平板电脑贴在观察窗,记录机械臂六轴角度、电流、电压波形。“这些参数将导入我们自编的离线编程软件,反求最优焊接路径,减少热变形0.3mm,”他解释,“别小看这0.3mm,丘陵农机长期在颠簸坡地作业,结构可靠性就靠它兜底。”;另外两名成员分工协作,在工位上用卷尺测量轴承座孔距,同步在智能屏抄录扭矩、转速及温升数据。这些采集到的参数,将用于丘陵收获机底盘焊接路径优化、轴承底座模型校正,为农机故障预测提供数据支撑,助力粮食加工装备更智能、更可靠。
深耕装配区,调试系统守护“粮仓”
在大型磨机装配区,调研团成员聚焦智能监控系统调试。分组协作安装振动传感器时,面对刁钻螺栓位置,一名成员侧身紧贴磨机外壳,全力伸展手臂,握着扳手缓慢调整角度,额头汗珠滑落,在深色工装裤上晕开湿痕。经过近十分钟的耐心调整,监控屏幕上终于跳出了稳定、符合标准的振动频谱图。他松了一口气,抹去额头的汗水,随即又投入到信号传输线路的规范铺设中。现场技术负责人强调:“这套系统是粮食加工生产线连续、稳定、安全运行的‘神经中枢’。它能实时捕捉设备最细微的异常振动,提前预警轴承磨损或转子失衡等故障,对于避免因设备突发停机导致的粮食加工中断或品质问题具有决定性作用。”成员们以细致操作,为“粮仓”守护筑牢科技防线。
寻访焦裕禄,汲取精神砥砺“前行”
下午14时,调研团走进焦裕禄事迹展览馆。在展馆内,成员们庄重瞻仰焦裕禄塑像,认真聆听他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治盐碱、除内涝的事迹。面对“焦桐”铁锹、写满民生的工作日记,大家久久驻足。“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在参观中浸润队员内心,为后续投身粮食安全实践,注入精神动力,激励大家以更坚定的信念,为守护粮安、服务乡村振兴拼搏。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焦裕禄雕像通讯员冯江怡供图

图为实践成员在中信重工前合影通讯员孙悦供图
此次沉浸式的企业调研,使河南科技大学“丘陵粮安,农机智行”调研团成员获得了关于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精密制造与智能运维的一手资料。本次采集到的核心参数和现场观察,将直接服务于该团队后续在丘陵山区的农机实地测试、性能优化及可靠性提升研究项目。
(通讯员:王同壮冯江怡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