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曲园学子暑假社会实践—文明探仰韶,血脉系黄河

    2025-08-03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庙底沟博物馆是解读仰韶文化与黄河文明关系的核心窗口。作为仰韶文化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庙底沟文化以彩陶为载体,庙底沟先民创造了农耕定居与礼制萌芽的文明范式,其彩陶传播轨迹与黄河水系高度重合,实证了黄河文明“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的突出特性,堪称黄河文明起源期的“基因库”。曲阜师范大学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于2025年7月25日赴三门峡市开展仰韶文化专题调研。实践队重点考察了庙底沟遗址、三里桥遗址等考古现场,并深入调研了三门峡市仰韶文化博物馆的展陈体系与文物保护工作。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庙底沟博物馆。杨清惠 供图

    实践队首先对庙底沟遗址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该遗址作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典型代表,完整保存了史前聚落布局。实践队成员通过测绘、拍照等方式,详细记录了房址、窖穴、墓葬等遗迹的分布特征。考古资料显示,遗址距古黄河河道仅3公里,冲积平原为原始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三里桥遗址,实践团成员重点考察了新近发现的陶窑群。这些保存完好的史前陶窑,印证了仰韶文化晚期制陶业已形成专业化生产模式。通过对比不同遗址出土的彩陶器型与纹饰,实践团成员们清晰地看到了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演进轨迹。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观察庙底沟文化遗址遗留。杨清惠 供图

    在三门峡市仰韶文化博物馆,实践团系统研究了“仰韶曙光”“庙底沟风采”“文明交融”三大主题展厅。博物馆创新采用实物加数字的展示方式,通过三维动画还原了仰韶先民的农耕、制陶等生产场景。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黄河与仰韶"专题展区,通过沙盘模型直观展示了遗址分布与黄河水系的密切关系。“彩陶纹饰演变墙”以时间轴形式,系统呈现了从写实到抽象的纹饰发展过程。实践团采集了大量纹饰样本,为研究黄河先民的审美观念演变提供了重要素材。博物馆23年新增的“仰韶与龙山”对比展区,则清晰展现了两个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实践团观摩了最新引进的文物检测设备。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研究人员能够准确分析彩陶的矿物成分与烧制工艺。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研究精度,也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践团成员特别关注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成果。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已完成200余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建模工作。这些数字资源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线上展览奠定了基础。

    实践团成员们调研发现,三门峡市已形成独特的仰韶文化展示体系。团队实地考察了依托庙底沟遗址建设的考古研学基地,该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过500批次。博物馆与文旅部门联合开发的"仰韶文化深度游"线路,串联起多个重要遗址点,带动多个相关产业增收。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实践团成员调研了以彩陶纹饰为灵感设计的系列生活用品。这些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产品,让仰韶文化走进了现代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对庙底沟遗址进行调研考察。杨清惠 供图

    本次调研实践团成员们系统梳理了仰韶文化与黄河文明的共生关系,总结了遗址保护、研究展示、活态传承等方面的创新经验。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仰韶文化在黄河文明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实践团成员们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其调研成果将为黄河文明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实践团未来也将扩大调研范围,开展黄河流域多区域仰韶文化比较研究,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青年力量。

    仰韶文化作为黄河文明重要源头,在物质生产、社会组织、精神文化等方面对黄河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奠基作用。成员们意识到,仰韶文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勇于创新等价值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提升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深刻体会到了考古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实践团也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深入研究仰韶文化和黄河文明,努力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实践团也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博物馆展陈内容的更新与拓展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三门峡市乃至全国的仰韶文化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黄河文明的研究与传承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