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赓续红色基因,守护绿水青山

    2025-08-04    阅读:
    来源:王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红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今天,伊春北山公园的抗日联军纪念碑不仅是铭记历史的丰碑,更是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2025年7月29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薪火传校史”实践队走进这里,在追寻抗联足迹中感悟初心,在探访绿色发展中践行使命,开启了一场红色基因与生态理念交织的实践之旅。

丰碑伫立,在历史回响中触摸初心

  实践队员们踏入伊春北山公园,抗日联军纪念碑巍峨耸立,碑身的金光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高19.36米的纪念碑,象征着1936年抗联在此建立密营的历史,基座四周的浮雕环绕成环,完整再现了“林海雪原游击战”等场景。

  驻足碑前,将实践队员带回烽火岁月:80多年前,杨靖宇等将领率领的抗联战士,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林海雪原中,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实践队员轻抚碑座上凹凸的浮雕,抗联战士手握步枪、背靠林海的身影栩栩如生。

  纪念碑周边,十余株百年红松枝繁叶茂,树干上斑驳的弹痕清晰可见。林业档案记载,这些树木当年曾被用作瞭望哨,战士们曾在树杈间隐藏军火、传递情报。如今,这些饱经沧桑的红松已成为“活的纪念碑”,枝丫间悬挂的“英雄树”铭牌,无声诉说着从“浴血守护”到“绿色传承”的时代变迁。微风吹过松林,沙沙声似在低语: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生机,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图为抗日联军纪念碑 王娜供图

林海探幽,在生态实践中践行使命

  离开纪念碑,实践队员沿着蜿蜒的林间步道深入北山腹地,北山公园的林海,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生态教科书,诉说着从“生存依赖”到“永续发展”的理念演进。作为“红松故乡”的核心区域,这里的森林生态系统承载着多重意义:它既是抗联战士赖以生存的天然屏障,也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场。

  从历史纵深看,抗联战士在极端环境中形成的“取之有度”生存智慧,与今天“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生态原则一脉相承——前者为了在林海中坚持斗争而尊重自然规律,后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恪守生态红线。这片森林的变迁轨迹尤为动人:曾经因战争创伤与过度开发而脆弱的生态,如今通过科学修复重现生机,红松幼苗与百年古树相映成趣,野生动物的踪迹日益增多。这种复苏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更高维度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风穿过林海,不同树龄的松树发出各异的声响,仿佛在合奏一曲“传承交响乐”:老树枝干的低沉共鸣是历史的回响,新苗叶片的清脆震颤是未来的序曲。

  图为伊春北山公园 王娜供图

精神共鸣,在价值传承中照见未来

  站在纪念碑前回望茫茫林海,实践队员读懂了红色精神与生态保护的深层共鸣:这种共鸣藏在抗联战士“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气节里,与今天环保工作者“守住生态红线”的决绝本质相通——前者用热血抵御外来侵略,后者以坚守对抗生态破坏,都是对“底线”的誓死捍卫;这种共鸣融在当年“军民鱼水情”的团结中,与如今“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生态保护模式一脉相承。

  当实践队员在林间看到“保护森林就是保护历史”的标语,忽然明白:每棵树的年轮里,都藏着精神的密码。这种共鸣体现在“代际传承”的自觉里,抗联后代守护父辈战斗过的山林,当代青年接过生态保护的接力棒,变的是具体使命,不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赤诚。

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对往事的简单复述,而是让其中的信念成为照亮当下的光;生态保护的践行,也从来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将这份光转化为对未来的承诺。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相通,让实践队员在仰望纪念碑时,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前行的方向。

  图为抗日联军纪念碑 王娜供图

  此次北山之行,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红色精神从不只是历史记忆,更是指引行动的火炬。抗联战士用热血诠释了“守护”的真谛,而今天的实践队员,正以生态保护延续这份担当。回到校园,实践队员将把这份感悟融入学习生活,相信当红色基因与绿色理念在校园扎根,定会生长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先烈守护的土地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通讯员:王娜)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