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承高密秧歌古韵,启非遗传承新程

    2025-08-04    阅读:
    来源:陈冰

  在山东高密这片充满民俗风情的土地上,地秧歌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与记忆。为了深入挖掘地秧歌的艺术精髓,通过学习与交流,让这一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2025年7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薪火传校史”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对高密地秧歌传承人王金花进行了深入采访。

初访秧歌传承,探寻艺术魅力

  高密地秧歌作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金花作为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传承和发展高密地秧歌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贡献。实践队员们带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好奇,与王金花展开了一场关于高密地秧歌的深度对话,旨在探寻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与传承之路。

  实践队员们带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好奇,来到高密,与高密地秧歌传承人王金花展开了一场关于高密地秧歌的深度对话,旨在探寻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与传承之路。初见王金花,她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对地秧歌的炽热。谈及与地秧歌的初次邂逅,她的思绪飘回童年:村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秧歌队一闹腾,那股子热闹劲儿就钻进心窝里了,打那时起,就跟着老一辈扭,咋扭都不够。在街头巷尾、打麦场,幼年的王金花一招一式模仿,为日后的传承之路埋下种子。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王老师关于地秧歌传承的相关问题陈冰供图

深入学习体验,感受秧歌技艺

  实践队员们来到凤城艺术团的排练厅,王金花每日必到。当团员们聚齐,鼓点一响,王金花瞬间进入状态。高密地秧歌有其独特“套路”,棒槌、扇子、手绢在舞者手中似有生命。王金花边示范边讲解:“这棒槌舞动,要像风火轮,呼呼生风又有劲道;扇子开合,恰似蝴蝶翩跹,轻盈柔美。”看似简单动作,却饱含先辈智慧,从步伐的“三步一停、一步一颠”到身形的“扭腰送胯、屈膝微蹲”,每个细节都不容马虎,团员们常练得大汗淋漓,却无人喊累,只因对传统敬畏。实践队员们也参与其中,跟着王金花学习基本动作。他们认真观察王金花的示范,仔细聆听讲解,然后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尽管一开始动作生硬,但他们毫不气馁,不断调整姿势,力求做到标准。在练习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切身体会到了地秧歌的独特韵味和魅力,也感受到了传承这一古老艺术的责任和使命。

  图为王金花及其所在凤城艺术团的演出图片陈冰供图

助力秧歌传承,探索发展新径

  实践队员们深知地秧歌传承的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助力传承。在校园活动中,他们走进校园,向孩子们详细介绍地秧歌的历史和文化。他们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精彩的表演,让孩子们对地秧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好奇的目光追随着实践队员们的动作,纷纷表示想要学习地秧歌。实践队员们耐心地教孩子们基础动作,在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传承的种子。

  在社区活动中,实践队员们帮助王金花组织地秧歌演出。他们提前布置场地,邀请居民前来观看。演出过程中,实践队员们积极与观众互动,向他们介绍地秧歌的特点和魅力。精彩的演出吸引了众多居民的关注,赢得了阵阵喝彩。

  实践队员们还与王金花探讨地秧歌的创新发展。他们提出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通过制作短视频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地秧歌。同时,实践队员们还建议开展线上教学,让喜欢地秧歌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些建议为地秧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如今,凤城艺术团在王金花带领下,培养出十余名骨干,辐射带动周边村镇文艺爱好者。地秧歌走进更多视野,频频亮相文化节、民俗展,屡获赞誉。荣誉加身,王金花淡然处之,“我就盼着这地秧歌世世代代扭下去,那我这辈子就值了。”

  图为实践队员向群众宣传地秧歌文化陈冰供图

  告别凤城艺术团,王金花指导声、鼓乐击打声仍在耳畔。实践队员们用行动守护高密地秧歌,在传承非遗漫漫长路上,以坚守为笔、创新为墨,书写着民间艺术新传奇,让这乡土间的艺术瑰宝熠熠生辉,也让人们看到传统与现代交织下,民俗文化传承不息的希望之光。同时,他们也期待能在七十周年校庆之际将地秧歌的精彩呈现给母校师生,为曲阜师范大学的校庆增添一份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讯员 陈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