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东群山环抱之中,一座面积不足40平方公里的小城——新昌,却孕育出16个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23家上市公司在此扎根。这里,正以“小县大科技”的创新实践,书写着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7月23日至26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昌化迹,南强践行”研究生实践队在辅导员王慧的带领下,16名硕博研究生走进这片创新热土,探寻化学化工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密码,解码“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基层实践。
解码智造前沿:在产业一线触摸创新脉搏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全球维生素领域的领军企业——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展厅,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映入眼帘: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营养品起步,到如今构建“化工+”与“生物+”双轮驱动的产业版图,新和成的成长史恰是中国精细化工行业自主创新的缩影。
“这些曾受制于人的关键技术,如今我们不仅实现了自主可控,更做到了全球领先。”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曹志刚的介绍,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博士生韦陈诚感慨:“原来实验室里的分子式,真的能化作产业变革的澎湃动力。”
在上虞生产基地,智能应急指挥系统的精准定位与快速响应机制,展现了现代化工企业“科技护航安全”的创新实践;而新材料研究院内高精尖检测设备的严密布局,则无声诉说着中国制造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坚定步伐。
探寻智造密码:在对话中明晰青年担当
走进省级特色小镇——新昌智能装备小镇,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智能家居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景象,彻底颠覆了队员们对县域经济的传统认知。“土地面积从不定义创新高度,敢为人先方能开新局。”队员黄杰在调研笔记中这样写道。
在国邦药业现代化生产车间,药品从原料到成品的智能化流转过程,让课本上的化工原理变得鲜活可触。随后的座谈会上,企业高管与学子们围绕“行业趋势与人才需求”展开深度对话。“既要深耕专业,更要具备跨学科视野”“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工程化思维”......这些来自产业一线的真知灼见,为学子们的职业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溯源精神根脉:在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实践队专程赴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珍贵史料,队员们深入了解这位人民法制开拓者在中央苏区时期奠基法制的壮举——他不仅起草了首部红色宪法,更以“审计利剑”守护革命政权廉洁。在庄重的宣誓仪式上,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研究生党员刘佳琪动情地说:“先驱者筚路蓝缕的坚守,正是对我们科研报国最好的鞭策。”
在鲁迅故居的青石板路上,少年鲁迅刻下“早”字的课桌成为队员们驻足的焦点。“这个‘早’字不仅是勤学的标记,更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自省的精神象征。”队长冯真真说,“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时时早、事事早的进取精神。”
化院青年的实践答卷
四天的实践行程,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创新热土,以专业视角解读产业变革。从新和成的技术突围到智能装备小镇的集群创新,从红色法制的初心坚守到"民族脊梁"的精神传承,这场实践已然超越简单的参观调研,成为一堂融专业教育、价值引领、生涯规划于一体的“大思政课”。
正如辅导员王慧在总结会上所言:“当你们在实验室调试参数时,要记得新昌企业车间里那些为解决卡脖子问题而忙碌的身影;当你们在学术道路上遇到瓶颈时,要想起梁柏台在艰苦环境中奠基法制的担当。这才是实践真正的意义——让青春在与国家需求的同频共振中绽放光彩。”
这支实践队的探索还在继续。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调研笔记上的鲜活案例,更是一颗颗将个人科研志向融入国家发展需求的种子。在这座浙东小城书写的创新故事,正悄然转化为青年学子“强国兴化”的坚定信念与前行力量。
图:黄意晴、唐晨瑶、韦陈诚
文:王恺瑞、刘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