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至20日,“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在东北林业大学圆满落幕。作为该校连续9年打造的公益品牌项目,活动突破单一课程范畴,凭借“本研结合”的育人团队、跨平台的资源联动模式,成为当地中小学生著名科普教育地。
九年沉淀构建科学启蒙生态体系
历经九年打磨,小水滴公益课堂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从初期的几项基础实验,拓展至涵盖光学、声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多领域的课程矩阵;教学场景从单一室内空间,升级为“室内实验+室外林场”的立体教学环境;参与模式从面向中小学生个体,发展为亲子共同参与的互动形式。
九年间,活动既保留“指纹探秘”“静电魔法”等经典课程,又每年融入科学前沿内容“神奇的生命密码DNA”等创新课程,形成“稳定内核+动态创新”的特色体系。

图为小朋友展示自己拓印的指纹 仲依娜摄

图为讲师正在演示静电实验 程好摄
跨团队协作打通科普通道
课程设计凸显多元专业力量融合的优势,构建起跨团队协作的科普模式:
组建“本研结合”讲师团,本科生以亲和力活跃课堂氛围,研究生以专业素养保障知识输出,“朋辈引导”模式增强科学知识的传播效果。

图为研究生讲师正在讲解手卫生实验 仲依娜摄
团队与东北林业大学iGEM团队NEFU-China开展合作,将合成生物学前沿内容转化为“提取香蕉DNA”等适合中小学生的趣味实验。

图为助教老师正在进行演示实验 程好摄
团队还联合东林植物网联盟,充分利用实验林场资源,开发室外植物观察课程,使科研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

图为家长与孩子们正在实验林场研学 程好摄
这种跨团队协作打破学科壁垒,让青少年在接触微观生命科学的同时,理解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关联,实现科普内容的系统性与前沿性统一。
从知识传递到科学精神培育
活动突破传统科普的知识传授模式,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iGEM团队设计的简化实验,让中小学生感受科研的可及性;植物联盟指导的室外课程,培养中小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意识。

图为iGEM团队讲师们正在说明游戏规则 程好摄
亲子互动增强科学教育感染力
活动设置亲子趣味环节与仪式性流程,提升家长参与度:
开展“异口同声”“你比划我猜”等亲子游戏,增进家庭成员互动;举办颁奖仪式,让家长共同见证青少年的成长;设置惊喜抽奖环节,强化活动的参与感与记忆点。

图为为优秀学员颁奖 仲依娜摄
这些环节使家长从科普教育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共同守护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热情。

图为讲师与小朋友们在逸夫楼前合影 程好摄
九年深耕,小水滴公益课堂已发展为以专业团队为支撑、资源联动为特色、长期陪伴为宗旨的科学启蒙平台。团队将持续优化项目模式,凝聚更多专业力量,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作者:郑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