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武汉的热浪中涌动着别样的厚重。8月4日,当实践队的脚步踏上首义广场的那一刻,一段镌刻在城市血脉中的革命记忆,正等待被重新唤醒。这里是武昌起义的原点,是终结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帝制的历史现场,而辛亥革命博物院的南北两区,恰如两本摊开的史书,静静陈列着那段关于抗争、团结与觉醒的壮阔篇章。
图1实践队在辛亥革命博物院的大合照(赵茵桐摄)
首义广场上,一组沐浴在烈日下的雕塑成为视线焦点。冲锋在前的战士身姿如弓,凝聚着破釜沉舟的决绝;后方依偎的老人与孩童神色安宁,蕴藏着革命先辈守护家国的初心。这强烈的画面对比,让实践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抗争从不是盲目的冲锋,而是为了守护身后万千百姓的安宁。这份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担当,让在场学子倍感自豪。也非常幸运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图2武昌首义的纪念雕塑(廖可欣摄)
进入场馆内,行至一处场景复原区,眼前的画面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昏沉的天色下,象征皇权的宫殿剪影沉默矗立,长桌一端,外国代表们身着笔挺西装,神态倨傲;另一端,清朝官员身着补服,低头垂手,满是屈辱与无奈。这正是近代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场景缩影——从《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到《辛丑条约》国权沦丧,桩桩件件,都像长桌两侧的落差,刺得人眼眶发酸。队员们指尖划过展柜玻璃,心中既有对清政府腐朽无能的愤懑,更有对辛亥革命“劈开混沌造光明”的深切认同。
图3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场景再现(蒋雨航摄)
博物院南区的鄂军都督府,因红墙红瓦的外观被武汉百姓亲切唤作“红楼”,这里曾是孙中山先生运筹帷幄、指挥辛亥革命的重要据点。实践队在此细细品读武昌起义后,全国各省闻风响应的壮阔历史:从地图上密布的起义标记中,从各地军民同心抗敌的记载里,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磅礴力量。队员赵茵桐深有感触地说:“百年前的团结一心让中国挣脱了枷锁,今天的我们更要攥紧拳头,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勇毅前行。”
图4鄂军都督府(王星詒摄)
图5实践队员参观记录各地响应辛亥革命的形势图(廖可欣摄)
暮色漫上博物院红墙时,实践队的脚步已载满思索。回望一天见闻,先驱热血、屈辱印记、团结力量,都化作“精神的火种”:“历史从不是冰冷文字,而是照向未来的光。我们记住的不该只是苦难,更要学先辈‘敢破旧局’的勇,把个人成长嵌入国家发展,让青春在‘强国答卷’上写满担当!”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武汉市暑期实践团 朱宁贝
图片|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武汉市暑期实践团 廖可欣 赵茵桐 蒋雨航 王星詒 朱宁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