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基层,开启分级诊疗调研之旅
七月的荆门,暑气蒸腾,子陵镇卫生院里却涌动着一股探索的热忱。朱慧珊怀揣着对基层医疗的好奇与专业求知欲,踏入这片实践阵地。作为临床医学(免费医学)专业的学生,她深知基层医疗是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分级诊疗能否在基层有效落地,关乎健康中国战略的根基稳固,而此次实践,正是她触摸基层医疗真实脉络的契机。
实践开始,朱慧珊便制定了系统性计划。第一阶段的全面摸底调研,她从卫生院资料室开启。近三年堆积如山的诊疗数据、一份份分级诊疗相关文件资料,成为她解码基层分级诊疗的“密码本”。她逐页梳理,从门诊量、慢性病患者管理数据中,试图勾勒政策要求与实际执行的初步框架,例如哪些病种该基层首诊、哪些需及时转诊,数据里藏着执行的真实轨迹。

与此同时,与卫生院管理层、行政人员的访谈,为她打开另一扇窗。在会议室里,她倾听院长讲述分级诊疗制度在机构内的推进规划,从人力调配到设备适配,了解配套管理措施的设计初衷;与行政人员探讨分级诊疗涵盖的病种范围,明晰上下转诊流程设计的逻辑。这些交流,让她对基层分级诊疗的“顶层设计”有了清晰认知,也为后续观察临床执行埋下伏笔。
临床一线,见证分级诊疗复杂百态
临床实践是检验分级诊疗落地成效的“试金石”。朱慧珊开启第二阶段实践,即临床一线观察,跟随全科门诊、内科、外科等不同科室医生,参与日常诊疗,近距离见证分级诊疗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百态。

全科门诊的王医生,成为分级诊疗理念贯彻的“标杆”样本。一日,一位冠心病术后康复患者前来就诊,王医生细致评估其病情稳定,符合下转条件后,迅速联动镇内社区卫生服务站,协助患者完成转诊流程。转诊前,他还为社区医生详细交接康复方案,小到用药时间、康复锻炼强度,大到病情监测要点,事无巨细。这一案例,让朱慧珊看到分级诊疗理想模式的实践模样,基层医疗“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蓝图,在这一刻有了具象化呈现。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也在临床中频繁显现。多位医生向朱慧珊反映,基层检查设备有限,面对复杂病情,如一些疑难心血管疾病、罕见病,难以及时准确判断,不敢轻易下转患者。同时,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坐诊频次低,基层医生难以及时获取疑难病例指导。遇到疑似需上转患者时,患者因担心转诊后“回不来”“看不好”,往往选择“留院观察”,这让分级诊疗的双向转诊通道陷入“上转易、下转难”的困境。
与患者的交流,更让朱慧珊触摸到分级诊疗落地的“软梗阻”。在门诊室、病房里,她与患者唠家常式沟通,发现居民对分级诊疗知晓率不足30%。患有高血压的张大爷直言:“不知道啥是分级诊疗,只晓得大医院专家看得好,宁愿多花钱、跑远路去大医院,不敢在镇上看病。”患者对基层医疗能力的不信任、对政策的陌生,像一道道无形的墙,横亘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的道路上。
深入剖析,挖掘分级诊疗落地痛点
随着实践推进,朱慧珊对基层分级诊疗落地痛点的认知愈发深刻。制度衔接不畅,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卫生院虽制定分级诊疗相关工作规范手册,明确常见疾病基层首诊、康复期下转标准,但配套激励机制匮乏。医生转诊工作既无绩效奖励,也未与职称评定挂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悄然削弱政策执行动力。同时,卫生院向上级医院转诊的信息反馈渠道不通畅,转诊患者后续诊疗结果难以及时回传,基层医生对病例的持续跟踪、经验积累受阻,分级诊疗的闭环管理难以实现,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医疗能力不足,是基层分级诊疗的“硬伤”。基层卫生院受限于资金、资源,检查设备更新慢、种类少,面对复杂病情,诊断准确性大打折扣。而上级医疗资源下沉的不充分、不持续,让基层医生缺乏学习提升的有效途径,遇到疑难病症时,难以及时获得专业指导,影响分级诊疗决策的科学性,也让患者对基层医疗信心不足。
医患认知滞后,成为政策落地的“绊脚石”。患者长期形成的“大病小病往大医院跑”就医习惯,短期内难以扭转;对分级诊疗政策的不了解、不理解,让他们对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充满疑虑。而基层医生在政策宣传上的力度不足、方式单一,未能有效破除患者认知壁垒,进一步加剧了政策落地的难度。
实践反思,明晰医学生使命与价值
此次基层实践,让朱慧珊对分级诊疗政策、基层医疗以及医学生的使命,有了全新认知。她深刻认识到,分级诊疗政策在基层落地,绝非简单的制度推行,而是要跨越资源、观念、管理等多重障碍。理想中“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在基层执行时,受限于现实条件,难以完全照进现实。但这也恰恰凸显基层医疗研究与实践的价值——唯有深入一线,才能发现真问题,为政策优化、制度完善提供鲜活依据。
曾经,作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朱慧珊对基层医疗的理解停留在概念里,认为不过是诊疗常见病、慢性病,工作内容简单、模式单一。实践后,基层卫生院在分级诊疗中的关键价值,如同一束强光,照亮她对职业使命的认知。她明白,基层医疗是医疗体系的“底盘”,基层医生是守护群众健康的“守门人”,而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力量,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关注基层医疗痛点,成为医疗体系优化的参与者、政策落地的助推者。
展望未来,以青春力量助推基层医疗破局
实践虽已结束,但朱慧珊的思考仍在延续。她深知,基层分级诊疗的破局之路漫长且艰辛,但作为新一代医学生,责无旁贷。未来,她愿带着实践中积累的洞察与热忱,深耕基层医疗土壤。一方面,精研专业知识,提升慢性病管理、急重症初步处置能力,让自己成为基层医疗的“可靠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政策宣传、基层医疗培训,做分级诊疗政策的“传播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普及政策,帮居民撕掉“基层看不好病”的标签;向同行分享实践经验,带动基层医疗能力整体提升。
她期待,以自己的所学所知,为分级诊疗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添砖加瓦,让青春在守护居民健康福祉、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征程中,绽放独特光芒。而此次基层实践,也将成为她医学道路上的珍贵印记,激励她持续关注基层、服务基层,用行动书写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通讯员 朱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