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汉江师院实践团队武当山行:从博物馆到武当山 探寻文化传承新路径

    2025-08-05    阅读:
    来源:汉江师范学院赴武当山“武韵探源”小分队
2025年6月29日至7月2日,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武当山,以“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为主题,先后探访武当博物馆、深入武当山核心景区,并通过成员交流凝聚实践思考,用青年视角探寻武当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密码。
  6月29日清晨,实践团队首站抵达武当博物馆。这座藏身于武当山脚下的文化地标,以“道贯古今”为叙事主线,通过“山川形胜”“道脉绵延”“匠艺天成”三大展区,系统呈现了武当山从先秦至当代的文化演进轨迹。“博物馆的展陈像一条无形的线,把散落的文化碎片串成了完整的故事。”团队成员杨同学在参观日志中写道。在与博物馆副馆长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为破解文物保护与展示传播的矛盾,馆方近三年投入专项资金,对30余件珍贵文物进行3D扫描建模,游客通过手机扫码即可查看文物细节与背后的历史故事。这种“数字赋能”的方式,让千年文物有了与年轻人对话的新渠道。”
  6月30日至7月1日,实践团队转入武当山景区,开启为期两天的沉浸式调研。沿古神道拾级而上,成员们不仅领略了“七十二峰朝大顶”的雄奇地貌,更聚焦景区在文化活化中的创新实践。在紫霄宫,恰逢一场传统道教音乐演奏会,道长们手持钟、鼓、笛等乐器,奏响《太和赞》《三清乐》等古曲,悠远空灵的旋律中,团队成员注意到台下不少年轻游客正用手机录制视频,弹幕里满是“传统文化太酷了”的感叹。
  行至南岩宫,“绝壁悬宫”的建筑奇观令人叹服,而岩壁旁设置的“古建智慧课堂”更让调研有了新发现:志愿者用模型演示了南岩宫“依山就势、借岩为屋”的建造原理,游客可亲手拼接榫卯结构组件。“原来古代工匠不用一根铁钉就能让建筑屹立数百年,这种智慧值得被更多人知道。”团队成员张萌边记录边感叹。在金顶区域,团队还观察到“太极快闪”“道茶品鉴”等体验项目,游客在登顶后可参与简易太极招式学习,在观景台品一杯武当道茶,文化体验与自然观光实现了无缝衔接。
  7月2日,实践团队进行总结研讨会,成员们围绕“博物馆与景区的文化接力”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认为,武当山的实践打破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立思维——博物馆通过系统梳理为文化“筑基”,景区则通过场景化设计让文化“流动”,二者形成的良性互动,正是文旅融合的核心要义。
  “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把它装进玻璃柜,而是要找到与时代对话的语言。”团队指导老师在总结时强调。据悉,实践团队将整理调研笔记、访谈记录及影像资料,形成《武当山文化活化实践报告》,为同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此次武当山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探访,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在观察实践中思考传承之道。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