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湿地生态与盐韵文脉的交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水韵青芒实践团沧州南大港与双博物馆的地域文化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5-08-06    阅读:
    来源: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与地域文化传承,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水韵青芒实践团在沧州南大港湿地、河北海盐博物馆及黄骅市博物馆开展了以“守护祖国绿肺,绘制京津冀生态美景”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由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书记、学管副院长尹钧带队指导,通过前期精心筹备、实地生态调研与文化探访,用实际行动为湿地保护与文化传承贡献了青春力量。
理论筑基:科学规划筑牢实践基础
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充分的前期筹备。在实践初期,团队成员便提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南大港湿地的生态现状、海盐博物馆展示的盐业技术演变历程,以及黄骅市博物馆承载的地方历史民俗,为实践活动储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为让团队成员深刻领会此次实践的目的与意义,确保活动高效推进,团队还精心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计划,明确划分出安顿踩点、湿地调研、博物馆探访等关键环节的时间节点与任务安排,从行动规划层面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湿地调研:科技赋能守护生态绿肺
为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守护京津冀地区鸟类多样性,实践团深入南大港湿地开展专项调研。团队以水质监测筑牢数据防线,在鸟类观测中读懂生态脉动,通过系统性调研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在生态数据采集方面,实践团在湿地核心区与缓冲区精准布设25个水质监测节点,重点检测12项关键水质指标;同时运用墒情仪持续监测土壤数据,这些基础数据为湿地生态修复方案制定和健康状况评估提供了重要指引。鸟类保护调研同步推进,团队开展专项鸟类调查工作,借助专业观测工具详细记录候鸟种类、栖息状态等生态信息,系统梳理鸟类活动规律。通过将观测数据与生态修复成效进行关联分析,深入研判栖息地改善情况,为科学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有效性提供了坚实依据。
 
 
文化探访:解码盐韵文脉传承历史记忆
盐,是黄骅与海洋对话的最初语言。走进海盐博物馆,队员们沿着“华夏盐踪”展厅回溯4000年盐业发展史,将目光聚焦于长芦盐区,深刻感受到盐不仅是“百味之祖”,更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隐形力量”。随后转至黄骅市博物馆,队员们重点关注当地与海洋的共生关系,了解到当地日常及制盐到海洋化工的转型。在队员们眼中,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海洋与人类相互交融、共同书写的千年史诗。
 
传递温情:盐韵小礼承载文脉温情
实践进入后期,实践团成员特意准备了兼具地方特色与实用价值的小礼品,热情地分发给前来游玩的游客。接过礼品的游客们脸上洋溢着惊喜的笑容,孩子们举着手中的小礼物蹦蹦跳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份小小的馈赠,悄然成为连接实践团与游客之间的温情纽带,让彼此的距离在暖意中不断拉近。
 
此次实践,水韵青芒实践团以科技为精准笔触,细致记录每一组生态数据;以调研为厚重墨色,深入探寻地域文化脉络。层层解码沧州盐韵流淌的千年文脉,为南大港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扎实的科学支撑。未来,实践团将继续肩负起传播绿色理念与地域文化的使命,让青春力量在生态保护的实践与文化传承的征程中绽放璀璨光彩。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水韵青芒实践团
供稿者:孔心如 刘双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