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推普助力沟通畅,民族交融筑同心

    2025-08-06    阅读: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语振金声”推普助兴实践队
  8月4日,中国海洋大学“语振金声”推普助兴实践队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三坪农场屯坪社区。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们齐聚一堂,在充实多元的活动中学习普通话、共话民族情,开启了一段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成长之旅。
  上午十时许,开班仪式正式启动。团队成员以“说好普通话,沟通无障碍”为主题,结合社会生活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推广普通话对于促进人际交流、拓宽认知视野的重要意义,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学好普通话是融入社会、拥抱更广阔世界的重要工具。随后播放的两段科普短片,通过动画演示与情景再现,生动展现了普通话在日常交往、外出求学等场景中的实用价值,让孩子们在直观感受中加深了对推广普通话重要性的理解。 
          自我介绍环节,孩子们或羞涩或大方地走上前,用稚嫩的声音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与兴趣爱好,不时引来同伴们的掌声与笑声。在相互问候与回应中,原本陌生的面孔逐渐熟悉,课堂氛围愈发轻松融洽。紧接着开展的普通话基础测试,为后续教学找准了发力点——测试发现,除少数低年级学生存在个别字词认读困难外,孩子们在发音上的共性问题集中于前后鼻音混淆,如“陈”“程”、“林”“凌”等字词的发音易混淆,这一发现为后续针对性开展正音训练提供了明确方向。
 
图为孩子们参与普通话基础测试
 
  安全教育环节则让课堂瞬间“热”了起来。当老师问及“遇到异物卡喉该怎么办”时,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不少孩子还能清晰描述出海姆利克急救法的基本操作步骤,甚至有小朋友主动上台演示动作要领。从交通安全到居家防护,从应急避险到求助方式,孩子们在问答互动中巩固了安全知识,进一步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意识,也为后续推普课堂中各项活动的安全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队员进行安全宣讲
 
  午后的课程同样亮点纷呈。“天山脚下学拼音”专题课上,老师以生动的故事导入,将拼音学习与地域文化巧妙结合,通过拼音认读、趣味游戏等形式,帮助孩子们夯实拼音基础,为说好普通话筑牢根基。其中的词语接龙与成语故事会更是点燃了全场热情:以词语首字拼音声母、韵母为线索,由“杨树”接“浪花”,由“葡萄”接“飘扬”,孩子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课堂上“接龙声”此起彼伏;分享成语故事时,有的孩子讲述“孔融让梨”传递谦让美德,有的孩子讲解“愚公移山”诠释坚持力量,在游戏与讲述中提升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图为孩子们踊跃分享成语故事
 
  民俗文化分享课上,民族交融的暖意愈发浓厚。课堂上,来自回族、汉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的孩子们化身“文化小使者”,热情分享本民族的特色习俗:回族小朋友讲述了开斋节的饮食文化,维吾尔族小朋友介绍了古尔邦节的庆祝方式,汉族小朋友则分享了春节贴春联、吃年夜饭的传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绚丽火花,孩子们在倾听与提问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在心中播下了“各民族一家亲”的种子。

图为进行民族知识互动答疑
 
  活动期间,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当地西部计划志愿者也来到现场,共同参与“七彩假期”主题绘画活动。孩子们与志愿者们一同拿起画笔,在画布上描绘心中的美好家园,勾勒民族团结的生动图景。双方在互动中增进了友谊,为活动增添了一抹青春亮色。
  为呵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课堂间隙均安排了室内操与眼保健操。在团队成员的带领下,孩子们舒展身体、活动筋骨,认真按揉眼部穴位,在动静交替中保持良好状态,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本次活动以推广普通话为纽带,以民族文化交流为桥梁,不仅帮助孩子们提升了语言能力、丰富了假期生活,更在互动中增进了民族情谊,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温暖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