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晨,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来到了位于秭归的屈原祠为了探寻屈原千古所流传下来的深厚文化。
在秭归县凤凰山的青山绿水间,屈原祠依山而建,与对岸的三峡大坝遥遥相望,成为承载千年文脉的精神地标。走进屈原祠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非遗传承峡江木雕,峡江木雕是长江三峡流域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的精髓,承载着巴楚文化交融的印记与峡江儿女的生活智慧。

我们拜访了峡江木雕的非遗传承人刘志华老师,并从他这里了解到了非常多的峡江木雕文化底蕴,峡江木雕是地域文化交融的载体,它通过对各种技法的长处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出了楚地与巴地的文化所长之处,是文化交融的活化石。除此之外,它还是巴楚人民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寄托,是峡江地域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刘志华老师作为传承人,可谓是奉献了自己的宝贵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老师义无反顾的投身于峡江木雕的传承之中,无疑是值得我们敬佩的。2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峡江木雕的来源与传承中所遇到的困难,并分享了自己对于未来发展的看法,他对我们说,峡江木雕就是将生活理想与精神信仰刻入木雕之中,将木雕作为我们生命的延申。

当然,峡江木雕的发展注定离不开屈原祠的发展,他们应该是荣辱与共的,步入祠内,四柱三楼式山门庄严肃穆,郭沫若手书的“屈原祠”匾额熠熠生辉,屋脊上的鳌鱼、卷龙装饰栩栩如生。穿过山门,屈原铜像矗立院中,诗人衣袂飘飘,眼神中饱含忧国忧民的赤诚,尽显《史记》中“形容枯槁而志不屈”的形象。东西碑廊内,屈原的《离骚》《九歌》等传世佳作与历代文人题咏的墨迹相映成趣,墨香中流淌着跨越千年的共鸣。


布入祠内,屈子风范,逸响千秋八个字字字千钧,传颂屈子风范,千年不败美德。如今,屈原祠不仅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更成为传承爱国精神的课堂。在这里,每一块砖瓦都诉说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诚,每一缕文脉都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就让诗祖的忠魂与这峡江山水一同不朽。屈原祠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在那存在着,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德在人们的心中传承着,屈子香草一般的美德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而这也正是我们团队所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