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寻脉:无锡运河商韵的千年传承与新生

    2025-08-07    阅读:
    来源:江南大学“志青春・与国同行”运河织金实践团
        千年运河流淌不息,工商文脉绵延不绝。作为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无锡的“龟背壳”形古运河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孕育近代工商业文明的摇篮。这个夏天,江南大学商学院“志青春・与国同行”运河织金实践团走出校园,奔赴无锡、扬州、杭州等地,通过专家访谈、企业走访、史料研读等方式,开启了一场解码运河与城市共生密码、探寻工商文化传承创新之路的实践之旅。

历史纵深:触摸运河工商基因的温度

  “无锡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这是它区别于其他运河城市的核心特质。”江南文化研究院、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大禹教授的解读,为实践团打开了认知运河文化的重要切口。在座谈中,刘教授以“运河穿城而过”的独特地理优势为钥匙,详细解析了无锡工商业的崛起密码:当其他运河城市还在依托运河发展消费经济时,无锡已凭借便利水道建起早期工业体系,棉花、面粉等物资通过运河高效流转,逐步催生出近代工商业的繁华版图。

实践团成员与刘大禹教授交流

        为进一步感知运河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实践团走进孙冶方纪念馆,拜访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张建清老师。访谈中,张老师展示的珍藏大运河史料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清代“锡丰堆栈单”记录着粮商凭仓单贷款的古代金融智慧,1948年《无锡工商大集》收录的上千家企业名录见证着当年的商业繁荣……

张建清老师向实践团成员展示珍藏史料

这些散落在史料中的商业印记,在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得到了更系统的呈现。馆内陈列的荣氏家族早期经营账本、业勤纱厂留存的老式纺织机器、近代粮行与运河码头关联的运输单据等实物,与张老师分享的档案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从“物流+金融”的古代创新到机器轰鸣的现代工厂,运河馈赠的不仅是运输便利,更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敢闯敢试”的精神内核。

现代实践:探寻运河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历史的基因,正在当代无锡续写新的篇章。为探寻本土企业与运河共生的“经济密码”,实践团走进扎根无锡的本土企业——无锡双欢电气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从最初依托运河降低物流成本,到如今布局全国市场,“便利交通催生的开拓意识”早已融入企业发展理念,成为驱动企业成长的精神动力。
  为进一步解码千年运河的“活力密码”,实践团还走访了无锡市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围绕“运河文化如何‘活’起来”开展深入座谈。无锡城投负责人以古运河夜游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大运河沿线工业遗址的活化利用实践:“我们把荣氏家族旧址、业勤纱厂、储业公所等工商文保点位串联成线,用灯光秀和生动讲解还原‘实业救国’的历史故事。如今,这条融入工商记忆的夜游线路,已成为年轻人青睐的‘网红打卡地’。”

青年传播:让运河故事走向世界的新表达

  除了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还积极联动“锦绣江苏”项目,以运河为媒向世界传递中国青年的声音。在与各国青年学子的交流中,他们化身文化讲解员,生动讲述米仓因运河而聚粮、汉白玉长廊因文旅而焕彩、储业公所因创新而续章的工商故事。实践团用青春视角创新传播范式,让运河工商文化突破地域边界,像流动的运河水一般,带着无锡的工业记忆,在跨国交流中让世界听见中国运河的千年商脉故事。

  从千年商脉的历史解码到现代实践的活力探寻,江南大学商学院“志青春・与国同行”运河织金实践团的无锡段之行,不仅是一次对运河工商文化的深度溯源,更是一场“理论认知”与“在地实践”的生动对话。实践团成员在史料中触摸商业智慧,在企业里见证精神传承,在文旅场景中看见文化新生,深刻体会到运河与城市共生的深厚底蕴。这场实践之旅让青年学子们明白,文化的传承需要脚步的丈量,更需要青春力量的接续奋斗。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