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因水而生、缘水而兴。7月14日至17日,江南大学商学院“志青春·与国同行”运河织金实践团走进这座千年古城,以脚步丈量运河脉络,用调研解码“运河与城市共生”的密码,在产业观察、文化溯源与红色研学中,探寻运河工商文化的传承创新之路。
产业调研:在“黄金水道”见证“发展动能”
“船闸忙,产业兴”,大运河的运输活力是扬州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实践团聚焦运河对产业的赋能作用,先后走访施桥镇政府、苏北航务管理处扬州航务中心、长飞(江苏)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实地感受“千年商脉”的当代活力。
在施桥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卞大成向实践团介绍了当地依托运河资源发展工业、推动产业升级的经验:围绕扬州经开区“两主多强”布局,通过“以商招商”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加速产业集聚与增能。施桥园区管理办、经发办负责人还就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等细节展开分享,双方围绕“经济与文化融合”“惠民工程落地”等议题深入探讨,让实践团成员对“运河资源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有了清晰认知。

走进苏北航务管理处扬州航务中心,施桥船闸的繁忙景象令人震撼。据负责人介绍,京杭大运河苏北段10座船闸全年通行船舶约13-14万艘,2024年货物通过量达3.27亿吨。这条“运输通道”早已成为串联工业、农业、商贸的“经济血管”,现代化航运管理正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两河交汇”的地理优势,更让企业尝到了“黄金效益”的甜头。在长飞(江苏)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团了解到,依托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水运便利,企业运输成本较内陆企业降低近30%。这一优势使其在“高技术、高运输成本”的深海电缆领域脱颖而出,其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多个海上风电项目。“从运河码头到深海风电,水上通道正助力创新成果驶向更广阔的市场。”企业负责人的介绍,让成员们深刻理解了“地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现实路径。
文化考察:在“古今对话”中触摸“传承温度”
运河文化是流淌的历史,更是鲜活的当下。实践团通过走访文化地标与非遗场馆,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感受运河文化的生命力。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探寻遗产保护的“扬州经验”,实践团走进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综合处、保护监测处、传承发展处负责人分别围绕申遗历程、文化研究、主题研学等内容分享,让成员们清晰认识到“保护优先、强化传承”的整体思路,更体会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与意义。

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丰富的历史展品与互动展项生动还原了运河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轨迹,系统展现了其在交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远影响,让“千年商脉”的厚重底蕴变得可触可感。


非遗技艺的“守正创新”更让实践团眼前一亮。在扬州非遗珍宝馆,成员们近距离接触古籍印刻等传统技艺,了解当代传承人对技艺的保护与创新尝试;在与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的座谈中,党委副书记范小平介绍了集团在文化保护传承上的实践,运河大剧院、非遗珍宝馆负责人则分享了《如鸢》游戏与雕版印刷技艺“梦幻联动”的案例——用游戏盘活非遗,为传统技艺“出新”“出圈”“出彩”提供了新思路。此外,东关街历史街区的市井气息与运河大剧院的现代演绎,更让成员们看到了运河文化在当代的多元表达。
红色教育:在“精神溯源”中筑牢“青春信仰”
运河不仅孕育了商业文明,更沉淀着红色记忆。实践团走进平山堂廉政教育基地与万福大桥,在红色研学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平山堂廉政教育基地,成员们了解到扬州历史上多位“清正廉明”的官员故事,其治理理念与当代廉政建设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信念,让大家接受了深刻的廉政教育,强化了廉洁自律意识。

万福大桥上,抗战时期的红色故事令人动容:运河曾是抗日军民运输物资的通道、伏击敌人的战场、传递情报的“隐蔽战线”,无数先烈用热血守护山河。“红色精神从不只是历史记忆,更是激励当下的力量。”成员们感慨,正如大桥连接两岸交通,红色精神也连接着“过往的牺牲”与“今日的奋斗”。

从船闸旁的运输繁忙到企业里的创新活力,从非遗馆中的技艺温度到红色地标里的精神传承,江南大学学子的扬州实践之行,不仅是一次对运河文化赋能产业的深度探寻,更是一场“文化根脉”与“青春力量”的对话。实践团成员表示,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思考,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持续关注运河文化传承,以青年之力为“千年运河焕新颜”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