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江南大学商学院“志青春·与国同行”运河织金实践团在江苏无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京杭大运河无锡段作为唯一穿城而过河段的独特地理历史,通过专家访谈、史料研读、企业走访与文旅项目调研,深入探寻运河工商文化的传承脉络与创新发展,解码运河与城市共生的时代密码。
“无锡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这是它区别于其他运河城市的核心特质。”在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的座谈会上,副院长刘大禹教授向运河织金实践团的成员们点明了无锡运河的独特性。他分析道,当苏杭等城市借运河发展消费经济时,无锡已依托水道建立起工业体系,棉花、面粉经运河流转,奠定了近代工商业的根基。刘大禹教授以“运河穿城而过”的地理特质为钥,解析了无锡工商基因的起源。
这种独特的工商印记,在史料和实物中得到了印证。实践团拜访孙冶方基金会无锡办事处理事张建清时,清代“锡丰堆栈单”等珍贵档案揭示了粮商凭仓单贷款的早期金融智慧。在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团队成员们驻足于荣氏家族经营账本、业勤纱厂的老式纺织机器前,这些陈列品与张建清分享的档案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生动展现了运河催生的“物流+金融”古代创新到近代工业的跃迁。实践团成员认识到,运河赋予无锡的不仅是运输便利,更塑造了“敢闯敢试”的城市精神内核。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江南大学刘大禹教授座谈交流运河历史
历史的工商基因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实践团走进无锡本土企业双欢电气寻找答案。企业负责人坦言,从最初依赖运河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物流成本,到如今布局全国市场,“运河带来的便利交通所催生的开拓意识”早已融入企业的发展理念,成为其应对市场变化的韧性来源。
运河的文化价值也在创新探索中被重新激活。在与无锡市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座谈会上,城投负责人介绍了古运河夜游项目的活化实践:“我们将荣氏家族旧址、业勤纱厂、储业公所等文保点串联成线,运用灯光技术和沉浸式讲解,重现‘实业救国’的历史场景。”这条融合工商记忆的夜游线路,如今已成为吸引年轻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团队成员观察到,科技赋能正让运河沿岸的工业遗存从“锈带”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秀带”。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无锡城投公司代表探讨运河文化活化项目
实践团还积极承担起文化传播的桥梁角色。成员们与“锦绣江苏”项目联动,向外国友人介绍运河畔米仓的聚粮历史、汉白玉长廊的文旅新貌以及储业公所的创新续章。在惠山泥人展示台前,团队成员与外籍学生一同欣赏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并用英语讲解其与运河文化的渊源。这种青年视角的互动传播,让古老的运河工商故事跨越地域界限,在国际交流中展现无锡的工业记忆与文化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外国友人介绍无锡运河文化与惠山泥人
从史料中触摸千年商脉的智慧,到企业中感受开拓精神的传承,再到文旅场景中见证文化的创新表达,江南大学商学院运河织金实践团的无锡之行,是一次对运河工商基因的深度解码。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运河作为无锡城市生命线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也为探索文化遗产赋能城市发展提供了青年思考。